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有删改)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4 03:2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以补千牛备身。开宝八年,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下堂,随问而答。拜参知政事。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日: “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令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入日:“陛下今 日杀之,明日维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 ”端曰:“以臣之愚, 宜置于延州,使善荞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 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后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真宗立,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明年夏,被疾,卒,年六十六,谥正惠。端有器量,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己,及蝙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小题1】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B.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C.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D.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本指阴影,引申义是在封建时代子辈因为父辈有大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金紫,秦汉时丞相等官的金印紫绶,唐宋贵官服金鱼袋及紫衣,简称“金紫”。
C.参知政事,官职名,意为参与管理政事,在宋代是常设之职,相当于副宰相。
D.纳款,本意是献上真诚的心意,在古代常用来指敌对的一方表示归顺、投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善为政,成效显著。在成都做知府时,他清廉俭约,远人都感到非常方便;管理蔡州时,因为治理得好,被吏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
B.吕端能谦让,顾全大局。他担任宰相后,担心参知政事寇准内心不平,于是请求皇帝让他和自己共掌宰相事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
C.吕端有才华,深受信任。有人说吕端糊涂,但宋太宗认为他大事不糊涂,仍然决定任他做相;宋真宗对他很尊敬,赞赏并采纳他的意见。
D.吕端有远略,虑事周全。宋太宗曾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分析了这样做的弊端,制止了太宗,李继迁的儿子很快就因此投降了宋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鞫于府。
(2)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B.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C.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D.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权限很大,常常和宰相的意见不同,本文有所反映。
B.王安石的免役法是当役者交纳役钱,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实际上对农民造成了负担。
C.元祐是宋哲宗的年号,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客观上对杨绘的仕途不利。
D.天章阁待制是皇室藏书机构的文学侍从官,要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陪从,应酬诗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绘办事效率高。他做开封推官时,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
B.杨绘查案细心。府中捉拿盗贼,他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留下的。
C.杨绘敢于进谏。他劝说皇帝去改派宦官出使陕西,也曾痛斥权臣的做法。
D.杨绘性格执拗。他一再拒绝接受侍读的职务,坚持反对王安石的免疫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
(2)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同类题4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终不能夺。
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又言:“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宫中燕游之乐,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宁宗嗣位,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已而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
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亦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节选改编自《宋史•罗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B.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落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C.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D.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点敢于直谏,不怕犯上。皇帝广求对策,他直言奸邪阿谀之风日甚,议论浅薄,不除此风,难以作为;他还带头指出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
B.罗点为民兴利,不畏权贵。出任浙西提举期间,他不畏皇室贵戚霸占淤田,上书请求疏浚水道,增加蓄水容量,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
C.罗点捍卫国格,不辱使命。他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国丧,拒换金国治丧衣带;面对不用“宝位”一词的诘责,他义正词严加以辩驳。
D.罗点用心育才,鞠躬尽瘁。他给英国公讲课,中途很少休息;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诫皇孙,并把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编成《鉴古录》呈送给他。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传(节选)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熙宁四年,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比较
B.徙密州   知:主持
C.慨然太息   太息:叹息
D.盖亦矣  鲜: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B.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C.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D.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十岁时,受教于母亲程氏,在读到《范滂传》后,就打算做一个像范滂那样怀澄清天下之志的人。
B.苏轼在杭州上任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C.徐州任上,苏轼带领全城官吏抗洪。守住徐州城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石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D.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