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以补千牛备身。开宝八年,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下堂,随问而答。拜参知政事。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日: “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令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入日:“陛下今 日杀之,明日维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 ”端曰:“以臣之愚, 宜置于延州,使善荞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 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后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真宗立,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明年夏,被疾,卒,年六十六,谥正惠。端有器量,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己,及蝙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小题1】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B.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C.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D.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本指阴影,引申义是在封建时代子辈因为父辈有大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金紫,秦汉时丞相等官的金印紫绶,唐宋贵官服金鱼袋及紫衣,简称“金紫”。
C.参知政事,官职名,意为参与管理政事,在宋代是常设之职,相当于副宰相。
D.纳款,本意是献上真诚的心意,在古代常用来指敌对的一方表示归顺、投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善为政,成效显著。在成都做知府时,他清廉俭约,远人都感到非常方便;管理蔡州时,因为治理得好,被吏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
B.吕端能谦让,顾全大局。他担任宰相后,担心参知政事寇准内心不平,于是请求皇帝让他和自己共掌宰相事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
C.吕端有才华,深受信任。有人说吕端糊涂,但宋太宗认为他大事不糊涂,仍然决定任他做相;宋真宗对他很尊敬,赞赏并采纳他的意见。
D.吕端有远略,虑事周全。宋太宗曾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分析了这样做的弊端,制止了太宗,李继迁的儿子很快就因此投降了宋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鞫于府。
(2)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2 05: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兴裔字光锡。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徙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自是火患乃息。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
(选自《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B.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C.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D.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
B.“丁母忧”指为母服丧。旧制,“丁母忧”、“丁母艰”、“丁母丧”“内艰”都指遭逢母亲丧事。“丁忧”指古代官员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
C.“服阕”指在父母亲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有时也指学校,文中“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裔感恩叔父抚养。他幼年丧父,由叔父郑藻抚养长大;当叔父郑藻去世后,他就辞去官职,以表达对叔父的追念与报恩之意。
B.郑兴裔为官忠于职守。当传闻金国想毁弃盟约时,他受命出使,将事情查实清楚;任扬州知州时,他遏制了邻地互相送礼的歪风。
C.郑兴裔关心民间疾苦。到任扬州后,自己借钱给百姓,让他们把房顶的茅草换成瓦片消除了火灾隐患,后来又免去他们的欠债。
D.郑兴裔为政多有智谋。复查杨氏案,最终查得实情,受皇上恩赐;制定了部辖民兵升差的法度:在楚州改动筑城时,想出好办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2)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克戬,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张克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B.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柵/敌惧引去/
C.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D.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李时珍,名时珍,字东璧。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在位时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朏”指农历初三,“望”为月中,“晦”指农历三十。
D.朝服,也叫具服,用于重大典礼朝会,如册封、侍祠、元旦、冬至等。宋代朝服使用者范围明确,等级严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的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再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B.张克戬知任汾州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宫职。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靖康元年十月初一,金兵率领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用金人语言唱歌,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2)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非去位 会:恰逢
B.浚初求   去:前往
C.怅余生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天下闻悲之 而:表顺承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杀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小题4】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的治国才能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迪,字惠老,开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战死永乐。迪以门荫得官。宣和中,从杨惟中征方腊有功,加武功大夫、荣州团练使、泸南渣川府路走马承受公事。诸使合荐迪忠义谋略,可任将帅,召赴行在。经略制置使唐重以敌迫近,留迪提举军马,措置民兵以为备。金人已自同州渡河,或劝迪还蜀,迪思有以报国,不从。乃诣种氏诸豪,谋率众保险,俟其势稍衰,出奇击之。转运使桑景询知其谋,以告唐重,揭榜许民择险自固。会前河东经制使傅亮建议当守不当避,重从之,以亮为制置副使,去者悉还。既而金兵益迫,重乃以迪提举永兴军马,措置民兵,令迪行视南山诸谷,将运金帛徙治其中。因召土豪,集民兵以补军籍。会应募者众,亮语重曰:“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备且具,奈何望风弃去。”重大然之,即檄诸司听亮节制。金人近城,迪又欲选兵迎战,使老稚得趣险,尚可以活十万人。亮执议城守,金人四面急攻处无援兵迪患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照危急论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城破,乃自亮所分地始。亮先出降,众渍。迪率其徒行徇于众曰:“敌仇我矣 死,战亦死!”努力与斗,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奋,多所斩杀。迪冒飞矢,持短兵接战数十合,身被创几遍,绝而复苏,犹厉声叱战不已,遂死之。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烬,室独不火,及敛,容色如生。诏明州观察使,谥恭愍。

(节选自《宋史·程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吗咽/同盟皆感泣
B.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C.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D.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吗咽/同盟皆感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又可称为恩荫,是指因下辈立功而给予上辈特殊的封赏照顾。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路,宋元时期的区域单位,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D.赠,文中为赠官,指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已死的官吏追封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迪出身武将家庭,跟从杨惟中征讨方腊建立功勋而被加授官职诸使认为他可以胜任将帅之职而共同举荐了他。
B.程迪忠义有谋略。金人渡过黄河时,有人劝他回蜀地,他为报国而没有听从;并谋划了自保策略,揭下榜文自领其事。
C.程迪善待百姓。金兵通近城池时,程迪打算挑选士兵迎战,让老人和孩子去险要地方避开战火,以救活十万百姓。
D.程迪作战英勇。金兵攻城,程迪率领部属冒死抵抗,与敌军大战数十回合,几乎全身受伤,仍然厉声呵斥,战斗不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备且具,奈何望风弃去。
(2)努力与斗,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奋,多所斩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温叟,字永齡,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晩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日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温叟子炳、烨并进士及第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B.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C.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D.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归,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等。
B.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同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等。
C.内艰,古代常指遭逢母亲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孝。
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遵循礼法,他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华后恢复了旧官。他先后还担任过左拾遗,太常卿,监察御史等官职。
B.刘温叟正直无私,唯才是举。他负责科举时,被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废黜,他也因此被贬为太子詹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公正无私的。
C.刘温叟清正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追赃处罚的财物补充,刘温叟厌恶脏罚之名,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最终,其子炤被提拔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