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终不能夺。
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又言:“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宫中燕游之乐,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宁宗嗣位,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已而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
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亦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节选改编自《宋史•罗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B.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落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C.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D.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点敢于直谏,不怕犯上。皇帝广求对策,他直言奸邪阿谀之风日甚,议论浅薄,不除此风,难以作为;他还带头指出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
B.罗点为民兴利,不畏权贵。出任浙西提举期间,他不畏皇室贵戚霸占淤田,上书请求疏浚水道,增加蓄水容量,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
C.罗点捍卫国格,不辱使命。他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国丧,拒换金国治丧衣带;面对不用“宝位”一词的诘责,他义正词严加以辩驳。
D.罗点用心育才,鞠躬尽瘁。他给英国公讲课,中途很少休息;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诫皇孙,并把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编成《鉴古录》呈送给他。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4 02:4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二。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劓、椓、黥、刖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C.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C.“封泰山”,“祀汾阴”,这都是封建社会帝王亲自主持的拜祭大典。“幸亳州”的“幸”在此也是指封建帝王走到哪里,在古文中也有封建帝王对妻妾的宠爱之意。
D.《宋雅》是钱易写给宋真宗的。而《诗经》的六义有“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易家族的命运不是很顺利。他的父亲钱倧继承了吴越王之位,却被手下大将废掉。叔叔钱俶当上吴越王后又归顺了北宋王朝,可钱易和钱昆却未被录用为官。
B.钱易确实有过人的才华。十七岁就考中进士,在崇政殿上不到中午就写成三篇文章,虽被言官认为年少缺少阅历经验而被除名,但后来又考中了进士。
C.钱易为官后给宋真宗提建议,请求废除酷刑,认为这些不合法的刑罚并不能帮助维护统治。
D.钱易因有着诗人的特质屡受宋太宗的特殊眷顾。钱易献上《殊祥录》后被改任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献上一篇《宋雅》后又升迁为尚书祠部员外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2) 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迪,字惠老,开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战死永乐。迪以门荫得官。宣和中,从杨惟中征方腊有功,加武功大夫、荣州团练使、泸南潼川府路走马承受公事。诸使合荐迪忠义谋略,可任将帅,召赴行在。经略制置使唐重以敌迫近,留迪提举军马,措置民兵以为备。金人已自同州渡河,或劝迪还蜀,迪思有以报国,不从。乃诣种氏诸豪,谋率众保险,俟其势稍衰,出奇击之。转运使桑景询知其谋,以告唐重,揭榜许民择险自固。会前河东经制使傅亮建议当守不当避,重从之,以亮为制置副使,去者悉还。既而金兵益迫,重乃以迪提举永兴军马,措置民兵,令迪行视南山诸谷,将运金帛徙治其中。因召土豪,集民兵以补军籍。会应募者众,亮语重曰:“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备且具,奈何望风弃去。”重大然之,即檄诸司听亮节制。金人近城,迪又欲选兵迎战,使老稚得趣险,尚可以活十万人。亮执议城守,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城破,乃自亮所分地始。亮先出降,众溃。迪率其徒行徇于众曰:“敌仇我矣,降亦死,战亦死!”努力与斗,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奋,多所斩杀。迪冒飞矢,持短兵接战数十合,身被创几遍,绝而复苏,犹厉声叱战不已,遂死之。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烬,室独不火,及敛,容色如生。明州观察使,谥恭愍。

(节选自《宋史·程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B.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C.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D.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又可称为恩荫,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D.赠,文中为赠官,指古代皇帝加封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官员官职勋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迪出身武将家庭,跟从杨惟中征讨方腊建立功勋而被加授官职,诸使认为他可以胜任将帅之职而共同举荐了他。
B.程迪忠义有谋略。金人渡过黄河时,有人劝他回蜀地,他为报国而没有听从;并谋划了自保策略,揭下榜文自领其事。
C.程迪善待百姓。金兵逼近城池时,程迪打算挑选士兵迎战,让老人和孩子去险要地方避开战火,以救活十万百姓。
D.程迪作战英勇。金兵攻城,程迪率领部属冒死抵抗,与敌军大战数十回合,几乎全身受伤,仍然厉声呵斥,战斗不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诣种氏诸豪,谋率众保险,俟其势稍衰,出奇击之。
(2)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烬,室独不火,及敛,容色如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淳熙八年进士。尝从朱熹讲学,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未上,薛叔似宣抚京湖,辟主管机宜文字。汉阳阙守,檄摄军事。时金人大入,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知汉阳。
嘉定元年,诏求言,彦约上封事,迁湖南转运判官。时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荼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莽为盗区。彦约至攸督运,人心始定。世传素与元砺有隙,至是密请图元砺以自效,彦约录赏格报之,且告于朝,又予万缗钱犒其师。世传连禽元砺。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世传既自以为功,迟留以邀重赂,彦约谕以不宜格外邀求。时池州副都统许俊驻兵吉之龙泉,厚赂以结世传,超格许转官资,世传递以元砺解江西。胡矩为右司,欲以世传尽统诸峒而为之帅,悉彻江西、湖南戍兵,彦约固争之,矩不悦,然世传终桀骜不肯出峒。彦约密遣罗九迁为间,诱胡友睦,许以重赏,友睦遂杀世传。江西来争功,不与校。擢侍右郎官,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久之,以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关外乏食,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反曲意奉之。彦约以蜀之边面诸司并列,兵权不一,微有小警,纷然奏议,理财者归怨于兵弱,握兵者归咎于财寡,乃作《病夫议》,献之庙堂,时朝论未以为然。
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入对,劝帝讲学,防近习。会下诏求言,彦约上封事,又荐隆州布衣李心传素精史学,乞官以初品,置之史馆,从之。授兵部尚书,力辞不拜。以华文阁学士转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嘉熙初,赐谥文简。
(选自《宋史·曹彦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 秩:官阶、品级
B.环地千里,莽为盗区 莽:茂密
C.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寝:搁置
D.握兵者归咎于财寡   咎:罪过、过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B.正言,职官名,宋初有左右正言,主掌规谏。
C.奏议,“奏”意为“陈奏”,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D.致仕,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彦约以军功任汉阳知军。他本是文官,因汉阳缺少守城的军官,朝廷让他代管军事,当时金人大举入侵,他凭守卫汉阳的功劳担任汉阳知军。
B.曹彦约用计谋平定盗贼叛乱。他担任湖南转运判官时,盗贼罗世传、李元砺等相继起事,曹彦约秘密请求罗世传消灭李元砺,最终此地动乱被平定。
C.曹彦约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他在消灭罗世传这个盗贼时功劳不小,但当时江西官员来争抢消灭罗世传的功劳,曹彦约没有与他们计较。
D.曹彦约后期不愿担任较高官职。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时,他极力推辞,不接受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2)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致远,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宣和三年,中进士第。致远鲠亮有学识,言论风旨皆卓然可观。宰相范宗尹荐其才,召对,擢为枢密院计议官。建寇范汝为已降,犹怀反侧,而招安官谢向、陆棠受贼赂,阴与之通。致远谒告归,知其情,还白执政,请锄其根枿,于是捕向、棠及制置司属官施宜生付狱。诏参知政事孟庾为福州宣抚使讨贼,韩世忠副之,辟致远为随军机宜文字。贼平,除两浙转运判官,改广东转运判官。
绍兴四年,以监察御史召。未至,除殿中侍御史。时江西帅胡世将请增和买绢折纳钱,致远上疏言:“折纳绢钱本欲少宽民力,而比旧增半,是欲乘民之急而厚其敛也。”从之。
金人与刘豫分道入寇,宰相赵鼎劝高宗亲征,朝士尚以为疑,白鼎审处。致远入对,独赞其决。迁侍御史。言:“聚财养兵,皆出民力,善理财者,宜固邦本。请罢榷福建盐,精择三司使、副,以常平茶盐合为一官,令计经常,量入为出,先务省节,次及经理。”诏户部讲究。
五年,除户部侍郎,进吏部侍郎,寻复为户部侍郎。言:“陛下欲富国强兵,大有为于天下,愿诏大臣力务省节,明禁僭侈,自宫禁始,自朝廷始。额员可减者减之,司属可并者并之。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除给事中。
寻以老母丐外,以显谟阁待制知台州。朝廷以海寇郑广未平,改知福州。六年八月,广等降,致远选留四百人,置营城外,余遣还业。复遣广讨他郡诸盗,数月悉平。
八年正月,再召为给事中。出知广州。寻以显谟阁待制致仕。十七年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张致远传》,有删改)
注①唐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B.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C.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D.使州县无妄用/归其余/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余/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春闱及第者之称。
B.枢密院,唐至元代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C.机宜文字,宋代统帅的幕僚,负责与军事有关的机密事件,包括写奏折、参谋军机等。
D.宫禁,原意是“宫中戒令”,汉以后称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本文借指帝王后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致远因其才能获得宰相范宗尹举荐,被擢升为枢密院计议官。他明察事态,了解到招安官员竟暗中与建州贼寇范汝为相通,立即回朝报告主政者,请求铲除其根本。
B.张致远时有卓异于其他朝臣的见解,金军同刘豫分路南下入侵,宰相赵鼎劝说高宗亲征,朝臣存在不少疑虑,报告赵鼎慎重处理,唯独他赞成赵鼎的决定,被贬为侍御史。
C.张致远担任户部侍郎时,谏言皇上要富国强兵,大有作为,希望皇上能诏令大臣力求节省开支,明令禁止奢侈浪费,从宫中、朝廷开始做起。
D.张致远妥善对待海寇郑广及其降军,选留其中的四百人,置于营城之外,其余的遣回归业。又派郑广征讨其他州郡的盗贼,数月之后全部平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寇范汝为已降,犹怀反侧,而招安官谢向、陆棠受贼赂,阴与之通。
(2)聚财养兵,皆出民力,善理财者,宜固邦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城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大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林光朝传》,有删改)

注①茶寇: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的过度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不恰当的诏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指掌管国家政事,宋代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成为仕宦,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学生众多。他与陆子正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他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诏命。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驳回了诏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