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玻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选自《金史·高桢转》,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B.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C.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D.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二项是
A.太师,古三公之最尊者,唐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B.判,在古代可用于表示官员以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的“判”就表示,高桢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兼任广宁尹。
C.台,即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中央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叫“薨”。高桢身居高位,所以称其死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为政清肃。他为官使官吏敬服,百姓安定;虽遭小人嫉恨,却得到海陵王的信任。
B.高桢不畏权贵。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因此遭到权贵的忌恨。
C.高桢尽职尽责。即使病重之时,他想的还是某事还未解决,某事还未上奏,唯恐死后留有遗憾。
D.高桢方正严肃。他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在家面对妻子儿女也是端坐终日,不苟言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2)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0 11:1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论乐制,谊对曰:“乱则荒,其君骄;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罪,阖郡以为神。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
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
汝愚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 觖:不满意。
【小题1】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论乐制    及:等到
B.吏皆坐罪    坐:违法
C.汝愚器谊  雅:向来
D.侂胄疑将排己,首谊 谒: 拜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得直史馆。熙宁四年,安石欲变革。轼上议,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神宗崩,哲宗立。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轼召汝阴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乞行优赏于朝;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获之。朝廷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轼请以己之年劳,当改朝散郎阶,为直方赏,不从。其后吏部为轼当迁,以符会其考,轼谓已许直方,又不报。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B.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C.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D.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于河/河不能胜/致陈州亦多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行冠礼时通常由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字与名意思常有一定关联。
B.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神宗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也是庙号。
D.卒,苏轼属大夫,故死称“卒”。古人对死的称谓指向明确,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未成年人死称为殇。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自小聪颖。母亲程氏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十岁时,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不畏权势,敢于进言。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言明压价事小,但影响很大,最终皇帝下诏停办此事。
C.苏轼治理有方,善待属下。苏轼刚到颍州派人勘察淮河地势,避免灾害发生。属下立功而朝廷行赏未到,苏轼想把自己的功劳改成对属下的赏赐。
D.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谪。英宗想用唐朝旧例召苏轼进入翰林院时被宰相韩琦进谗言劝阻,又因谗言从翰林院到外放颍州,最后在常州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君能禽此,乞行优赏于朝;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讳晟,世祖第四子,太祖母弟也。收国①元年十月,命为谙班勃极烈②。太祖征伐,常居守。天辅五年,赐诏曰:“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凡军事违者,阅实其罪,从宜处之。其余事无大小,一依本朝旧制。”
天辅七年八月戊申,太祖崩。国论勃极烈③杲、宗干率宗亲百宫请正帝位,不许,固请,亦不许。宗干率诸弟以赭袍被体,置玺怀中。丙辰,即皇帝位。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
十一月己卯,诏女直人,先有附于辽,今复虏获者,悉从其所欲居而复之。其奴婢部曲,昔虽逃背,今能复归者,并听为民。
三年七月壬申,禁内外官、宗室毋私役百姓。诏权势之家毋买贫民为奴。其胁买者一人偿十五人,诈买者一人偿二人,皆杖一百。
八月癸卯,斡鲁以辽主至京师。甲辰,告于太祖庙。丙午,辽主延禧入见,降封海滨王。
十二月庚辰,诏曰:“朕惟国家,四境虽远而兵革未息,田野虽广而畎亩未辟,百工略备而禄秩未均,方贡仅修而宾馆未赡。是皆出乎民力,苟不务本业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其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
六年七月乙巳,宋主遣使奉表请和,以宋二庶人赴上京。八月丁丑,以宋二庶人素服见太祖庙,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
十年四月庚午,以太祖孙亶为谙班勃极烈,皇子宗磐为国论忽鲁勃极烈。
十三年正月己巳,上崩于明德宫,年六十一。庚午,谙班勃极烈即皇帝位于柩前。上尊谥曰文烈皇帝,庙号太宗。乙酉,葬和陵。
赞曰:天辅草创,未遑礼乐之事。太宗以斜也、宗干知国政,以宗翰、宗望总戎事。既灭辽举宋,即议礼制度,治历明时,缵以武功,述以文事,经国规摹,至是始定。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瑽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节选自《金史·太宗本纪》)
注:①收国:金太祖年号;②班勃授烈;皇帝的继承人;③国论勃极烈:国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B.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瓚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C.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D.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戊申”,我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用来纪年,但是不可以纪月、纪时。
B.“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这是皇帝年号的改变。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昏德公”“重昏侯”,金人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虏后取的侮辱性封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宋史称之为“靖康之耻”“靖康之难”。
D.“赞曰”,最早出自班固的《汉书》,史评开始以“赞曰”的形式出现,它在纪、志、传的结尾都有一段评述性文字,并以“赞曰”开头,其作用与《史记》的“太史公曰”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完颜晟本是太祖的同母胞弟,又是太祖的主要助手和皇位继承人,在太祖驾崩后经宗亲及百官的再三请求才继皇位。
B.太宗劝稼穑,轻徭役,以恢复农业生产。下令禁止百官宗室私役百姓,禁买贫民为奴。违者除了赔偿还要受杖刑。
C.太宗知人善任,灭辽降宋,逐步建立完善金朝的各种制度,奠定了金王朝的立国规模。
D.太宗晚年改变金朝兄终弟及旧制,以金太祖裔孙完颜亶任谙班勃极烈(储嗣),使太祖后世不失正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
(2)诏女真人,先有附于辽,今复虏获者,悉从其所欲居而复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通判睦州。夏人寇边,时调诸道弓手,选其壮者为宣毅、保捷二军,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者,如方平言。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所乘马。还,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以为:“国用既窘,则政出多门;大商豪民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民大惊扰,日夜不得息。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始造此语者,枭首境上,而流其余党,蜀人遂安。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耶州。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遣制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御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见称重如此。王师征安南,方平言:“举西北壮士健马,弃之炎荒,其忠有不可胜言者。师老费财,无功而还,社稷之福也。”后皆如其言。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之。尝荐轼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商豪民随射利 乘:冒着、顶着
②遗制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 固:本来
③得眉山苏洵与其二二子轼、辙,深器之     异:与众不同
④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为婚姻 约:约定
⑤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日:君何焉?     患:担心
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贫穷
A.①⑤③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赠所乘马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至此
B.①见称重如此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①师老费财,无功而还
②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
D.①尝荐轼谏官
②王子睇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小题3】下列各句与“皆市人不可用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得始造此语者B.选其壮者为宜毅、保捷二军
C.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B.上元,在文中指的是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C.乞骸骨,古代官员请求回到故乡任官职,是归于故乡,安度晚年的意思,也称“乞身”。
D.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重点考察在孝顺父母、品行廉洁两方面情况。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
(2)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
(3)今者薄幕,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所,青州人。登进士第,历官为监察御史。高宗即位,遣所按视陵寝,还,上疏言:“河东、河北,天下之根本。昨者误用奸臣之谋,始割三镇,继割两河,其民怨入骨髓,至今无不扼腕。若因而用之,则可藉以守;不则两河兵民,无所系望,陛下之事去矣。”且论还京师有五利,谓国之安危,在乎兵之强弱、将相之贤不肖,不在乎都之迁不迁。又条上两河利害。上欲以其事付所,会所言黄潜善奸邪不可用,恐害新政。乃御史,改兵部郎中。寻责所凤州团练副使,江州安置。

后李纲入相,欲荐所经略两河,以其尝言潜善故,难之。一日,与潜善从容言曰:“今河北未有人,独一张所可用,又以狂言抵罪。不得已抆拭用之,使为招抚,冒死立功以赎过,不亦善乎?”潜善许诺,乃借所直龙图阁,充河北招抚使。赐内府钱百万缗,给空名告千余道;以京西卒三千为卫,将佐官属,许自辟置,一切以便宜从事。所入见,条上利害。上赐五品服遣行,命直秘阁王圭为宣抚司参谋官佐之。

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黄潜善意奏所置司北京非是且言自置招抚河北盗贼愈炽不若罢之专以其事付帅司。李纲言:“张所今留京师,招集将佐,尚未及行,益谦何以知其扰?朝廷以河北民无所归,聚而为盗,故置司招抚,因其力而用之,岂由置司乃有盗贼乎?今京东、西群盗公行,攻掠郡县,亦岂招抚司过耶?时方艰危,朝廷欲有所经理,益谦小臣,乃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上乃命益谦分析,命下枢密院,汪伯彦犹用其奏诘责招抚司。李纲与伯彦争于上前,伯彦语塞。

所方招来豪杰,以王彦为都统制,岳飞为准备将,而李纲已罢相。朝廷以王圭代之,所落直龙图阁,岭南安置。卒于贬所。子宗本,以岳飞奏补官。

(节选自《宋史•张所传》)

(注)①黃潜善:南宋初年宰相,奸臣。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黄潜善/意奏所置司北京非是/且言自置/招抚河北/盗贼愈炽/不若罢之/专以其事付帅司
B.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黄潜善意/奏所置司北京非是/且言自置招抚/河北盗贼愈炽/不若罢之/专以其事付帅司
C.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黄潜善意/奏所置司北京非是/且言自置/招抚河北/盗賊愈炽/不若罢之/专以其事付帅司
D.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黄潜善/意奏所置司北京非是/且言自置招抚/河北盗贼愈炽/不若罢之/专以其事付帅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义同免、解、黜、贬、夺、革、褫等,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B.御史,商周时史官,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监察性质的官职,延续到清朝。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D.品服,始于隋朝,古代官员品级不同,其衣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所审时察势,敢于奏事。他巡视陵寝后,上疏皇帝,阐明守卫两河的重要性。
B.张所正直敢言,不惧权贵。他直言黄潜善是奸邪之人不可用,被免除御史官职。
C.张所受李纲赏识,再次被重用。他上疏条陈利害,被允许一切可以见机行事。
D.张所知人善任,招集豪杰。他担任河北招抚使时,任用王彦、岳飞等军事人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而用之,则可藉以守;不则两河兵民,无所系望,陛下之事去矣。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