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建炎三年,除知宣州。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名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堕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便宜从事   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B.光于榻前面折之 面折:当面行礼
C.是欲壅蔽陛下耳目 壅蔽:堵塞蒙蔽
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 怨望:怨恨
【小题2】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不畏强暴。朱冲倚仗权势横行霸道,李光捆绑了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暗示讽劝相关部门改调李光,李光也不屈服。
B.李光为人正直。秦桧要任命亲党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与秦桧争辩,认为秦桧心怀不轨,贻误国家。
C.李光深得皇上的信任。皇上许他便宜从事;在他当面呵斥秦桧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3 11:1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进太子光英改今名。

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宇。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廷试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问其优劣,伯仁对曰:“当在优等。”海陵曰:“此今试状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孟宗献发解第一,伯仁读其程文,称之“此人当成大名”。是岁,府试、省试、廷试皆第一,号“孟四元”。

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又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郑子聘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待讲兼礼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杨伯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B.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C.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D.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丁忧”是中国古代的守孝制度,规定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不准为官。
B.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说明“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是早已有之的规定。
C.迁,本义是“向高处迁移”,引申为移动,也可指变动官职。汉时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而左迁则是贬职的意思。
D.幸,帝王偏爱、宠爱为“幸”,如“宠幸”;帝王去某地也叫“幸”,如“巡幸”,文中“从幸上京”是说在上京受到皇上宠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伯仁文思敏捷。有一次晚上,海陵王召他来赋诗,他不到二鼓的时间就做了十首,海陵王十分欣赏,特地解衣相赐。
B.杨伯仁善于识文。他读吕忠翰和孟宗献的应试文章时大加赞赏,果然一个是状元,而另一个在随后的大试中连中第一。
C.杨伯仁为官刚正。他任大名少尹和滨州刺史时,惩治横行霸道的土豪劣绅,杖责遣奴出亡的主人,革除了当地的弊端。
D.杨伯仁深受皇上器重。他入朝任左谏议大夫时,因身兼数职比较辛苦,皇上特别为他打破成规,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
②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宜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苏轼,宇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心服
C.适足以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之 辞:告辞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侪”,是“等辈,同类”的意思,相当于“伦”“徒”“属”“辈”等。
【小题4】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A.②③④B.①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未成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B.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D.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2)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尹继伦,开封浚仪人。父勋,郢州防御使。尝内举继伦以为可用,太祖以补殿直,权领虎捷指挥,预平岭表,下金陵。太宗即位,改供奉官。从征太原,还,迁洛苑使,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端拱中,威虏军粮馈不继,契丹潜议入寇。上闻,遣李继隆发镇、定兵万余,护送辎重数千乘。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于越径趋大军,过继伦军,不顾而去。继伦谓其麾下曰:“寇蔑视我尔。彼南出而捷,还则乘胜驱我而北,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足以自树。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众皆愤激从命。继伦令军中秣马,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行数十里,至唐河、徐河间。天未明,越去大军四五里,会食讫将战,继隆方阵于前以待,继伦从后急击,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皮室既擒,众遂惊溃。于越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善马先遁。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至道二年,分遣将帅为五道,以讨李继迁。时大将李继隆由灵环路往,逗挠不进。上怒,急召继伦至京师,授灵、庆兵马副都部署,欲以夹辅继隆也。时继伦已被病,强起受诏。上素闻其嗜酒,以上尊酒赐而遣之。即日乘驿赴行营,至庆州卒,年五十。上闻之嗟悼,赙赗加等,遣中使护其丧而归葬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B.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C.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D.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御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唐代防御使全称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
B.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见过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C.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D.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将帅。唐朝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中的“中使”就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继伦不负父亲厚望。被父亲举荐后,深得太祖、太宗信任,先后权领虎捷指挥、充任北面边疆都巡检使。
B.尹继伦有勇有谋,善于鼓动士气,端拱年间大胜契丹,使之不敢入侵边境,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尹继伦为国忠义,即使临危受命也毫不畏惧。第一次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契丹,第二次也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叛将李继迁。
D.尹继伦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去世的时候,皇帝给予加等的赏赐,并派宦官送他的灵柩回乡埋葬。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
(2)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