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元)魏初
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2]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2]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Luan团圞:形容园的样子。
【小题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9: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方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凌室侯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纳之室,旬余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诚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最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其役  董:通“懂”,懂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行北陆藏冰 归求救国之策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予犹记周公被逮
C.吾凌室侯 秦人积威之所劫
D.见公之为政 洎牧谗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迷信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晋卿,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
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用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于官。
(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B.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C.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D.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
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晋卿坚持法度,不畏强权。在“开封民争鹑杀人”事件中忤触宋神宗宠臣王安石,有主见,并向大理寺卿进言,坚持认定此案为“斗杀”。
B.韩晋卿审案公允,才干卓越。许多朝廷的疑难案件他都会参与讨论,后因为与王安石争论“登州府杀夫案”这个案子,更是在士大夫中知名。
C.韩晋卿持法有度,坚持原则。有一次皇帝安排他到外地去办案,习惯上这种案件在出差前要到宫中请示,他打破旧例立即动身。
D.韩晋卿法度谨严,不乏怜悯之心。他长期任法官,执法守正,为人忠厚,认为对死刑审批权应慎重。士大夫们很尊重他,“不以法家名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
(2)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下面小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小题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一项是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小题3】“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小题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典故是诗歌中经常借用的手法。杜甫在《蜀相》中借用诸葛亮,联想到他鞠躬尽瘁,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典故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吴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用周瑜的典故,来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