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百字令·芜城①晚望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②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③。
【注】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1287~1368) ,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事。③双舄(xì):《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小题1】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08 05: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泾道院记

赵孟頫

①浙右之地,水居十七,其势汪洋沮洳,往往而是,水行之道,可以通舟楫,土人谓之为泾。嘉兴城西南五十里而远曰“秀泾”,有张氏者居其地。德祐之末毁于兵火,张君全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既而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

②脱儒冠,著道士服,翛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凡田畴所入,悉以供土木工估。中为殿堂,祠玄武神。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士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生之池。因池为堤,列树松、柏、梅、竹。又南数十百步有大朴,数百年物,作庵其下曰朴庵。陂塘环萦,林木蔽翳,境物洁盛,清人心目,故游方之士乐其处而多至焉。盖经始于至元丙戌,历十有余年而后成,亦勤矣哉!

③人之生也,自非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于名,或役于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所求则小役,总总如也。割去世累,优游恬淡以求自适,虽末为无所求。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毛发衣食以妪煦妻子,相去岂不远哉

④初,松江修竹胡氏事玄武甚严①,其家火而神像俨然独存。张君迎归,构殿以祠之。上梁之日雨,几不克建,张君祷焉。俄有白鹤廿八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雨随已,而大雨于西南三里之外。何其异也!上强山僧靖达从吾游,道张君之为人,且道其意,乞文记其始末,故采其言以为记。

注:①玄武:道教中的神兽

【小题1】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小题2】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
【小题3】概述第②段中“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
【小题4】对第④段中“异”指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胡氏家族遭受火灾而只有神像庄严独存这一奇事。
B.指张君建造宫殿祭祀神像但多日下雨不停这一现象。
C.指张君祈祷许久让大雨落在西南三里之外这一举措。
D.指张君祈祷的虔诚之心引来白鹤为其止雨这件事情。
【小题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相去岂不远哉”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百字令·芜城①晚望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②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③。
注: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1287~1368) ,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事。③双舄(xì):《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碧天向晚”二句照应诗题,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象形成对照。
B.第三、四句(渺渺)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C.“鸡散台空”三句用隋炀帝营造“斗鸡台”“放萤院”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真龙天子故去的叹惋。
D.“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碧血”。
E. “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外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怛怛失意。
【小题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清心亭记

元·吴旭

①清心亭者,广陵蒋公安道所筑也。公自至正六年春出宰来安(1),越明年人和岁丰,废坠悉举。县治之前,旧有官地一亩,为豪家侵据,人无敢理之者,公因询耆老以复之。于是薙榛莽,浚砂砾。深仞有奇,泉脉随应,环甃以石(2),波光云影,上下相映。植槐柳于四旁,种莲芡茭菱于其中。即池之隙地,筑亭三间,朴而不雕,高明严巩。

②公退之暇,焚香静坐,徘徊徙倚,消遣世虑。或载酒肴,集僚友于其上。树荫蓊郁,禽声左右,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宴酣之乐,人见其有欧阳公遗风,号公为小醉翁焉。亭成而未名,邑民请以小醉翁扁之。

③公曰:“不然,此非吾志也。居仁不才,奉天子命出宰是邑,民之休戚系焉。夙夜祇惧(3),虑弗治为怀。矧来安素称难治,每听政之际,牒讼倥偬(4),工役劻勷(5),簿书期会之冗,赋役出纳之繁,剸之理之(6),百事丛脞(7),骚吾心,拂吾耳,幸不为物所忤而败事。则退席于斯亭之上,屏其视听以怡吾神,以静吾虑,逍遥徜徉,洞达古今。学校思欲兴之,田野思欲辟之,善良思欲安之,强暴思欲去之。户版何道以增之,词讼何道以简之。鼠窃狗偷,四境弗靖,欲防御以弭之。重科厚敛,贫富不齐,欲设法以均之。此皆所以致吾之思也。凡事物之来,意有未诚,则不能与民相感,故憩于斯亭之上,思有以清吾心焉。夫醉翁亭者,欧阳公寓一时游观之乐,非政治之所先。斯亭匾以清心,不亦可乎?

④众皆曰:然。求旭文以记之。旭因曰:“子尝闻清心之说乎?夫心者,神明之舍,五官之主也。彼流其情,而乱于气。与夫端若槁木,块若死灰,皆不知清心之要者也。吕氏曰:当官者,要以清心省事为本,公兼得之矣。盖公之心,湛于止水,岂待登斯亭而后清哉?特以自警耳。”尝读包孝肃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之句(8),未尝不叹慕其政事文章之美,今幸获身亲见之,因为之记,且颂是诗以质焉。

注:(1)来安:县名,在今安徽省。(2)甃:以砖瓦砌的井壁。(3)祇:很大。(4)倥偬:事情纷繁迫促。(5)劻勷:急迫不安的样子。(6)剸:割断,截断。(7)丛脞:琐碎、烦杂。(8)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孝肃。

(选自《来安县志卷十三》)

【小题1】文章第①自然段主要记叙并描写了清心亭的
【小题2】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对第③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4】对于文末作者提及包孝肃公的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包公的话赞扬蒋公内心清净与说法奉公。
B.表达了对包公政事文章之美的赞叹和倾慕。
C.将蒋公与包括作类比,赞扬蒋公政绩卓著。
D.通过包公诗句引出下文对写作缘由的交代。
【小题5】综观全文,概述蒋公把亭子命名为清心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