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京西路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金人大骇,宵遁。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宗政身先士卒。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宗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制置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金人呼为“孟爷爷”。俄病疽卒。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
(2)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3:1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人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选自《宋史·乔执中传》,有删改)

(注) 出入: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战/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元祐,年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清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乔执中疾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乔执中反对滥用刑罚,宽厚为怀。有人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他认为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D.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非褒即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批评熙、丰年间,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死了二个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的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挺,字子政,宋城人。第进士,调虔州推官。秩满,以父希言当官蜀,乞代行,遂授陵州团练推官。范仲淹宣抚陕西、河东,奏挺通判泾州,徙鄜州。河北多盗,精择诸郡守,以挺知博州。申饬属县严保伍得居停奸盗者数人弛其宿负补为吏使之察警盗每发辄得均博平聊城二县税岁衍钜万。三司下其法于四方,然大抵增赋也。为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公事,部修六漯河,用李仲昌议,塞北流,入于六漯。一夕复决,兵夫溺不可计。降知滁州,言者以为轻,乃贬秩停官。越数岁,稍起知南安军,提举虔州盐。江、闽盐贼率千百为州县害。挺谕所部与期,使首纳器甲,原罪,得兵械万计。官盐恶而价贵,盗盐善而价且下,故私贩日滋。挺简僚吏至淮转新盐,明殿赏,以官数之余畀之,于是贼党破散,宿弊遂绝,岁增卖盐四十万。谍告夏人集胡卢河,挺出奇兵迎击之。夏人溃,分诸将蹑而讨之,荡其七族。进右谏议大夫,赐金帛二千。夏人复犯诸寨,环庆兵不能御,挺遣张玉以万人往解其围。庆州军变,挺讨平之,进龙图阁直学士。熙五年,拜枢密副使。帝问挺泾原训兵之法,召部将按于崇政殿,善之,下以为诸郡法。河州景思立战死,帝开天章阁访执政,挺请行。帝曰:“此小事,不足烦猎卿。河朔有警,卿当行矣。”契丹议云中地,挺请罢沿边戍人,示以无事,因乞置三十七将,皆行其策。七年冬,奏事殿中,疾作而仆,帝亲临赐药,罢为资政殿学士、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元丰二年,薨,年六十六。赠工部尚书,曰敏肃。

(节选自《宋史·蔡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申饬属县严保伍/得居停奸盗者/数人弛其宿负/补为吏/使之察警/盗每发辄得/均博平/聊城二县税/岁衍钜万
B. 申饬属县严保伍/得居停奸盗者数人/弛其宿负/补为吏/使之察警/盗每发辄得/均博平/聊城二县税/岁衍万
C. 申饬属县严保伍/得居停奸盗者数人/弛其宿负/补为吏/使之察警盗/每发辄得/均博平/聊城二县税/岁衍钜万
D. 申饬属县严保伍/得居停奸盗者数人/弛其宿负补/为吏/使之察警盗/每发辄得/均博平/聊城二县税/岁衍钜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满,即官员任期满一年。“秩”本指官员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B. 熙宁、元丰,均为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C. 工部,我国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
D. 溢,指谥号,是古代帝王等有地位的人死后,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挺受命纠盗,效果显著。河北的盗贼极多,朝廷在各郡精心地选择太守,蔡挺最终被任命为博州知州,他纠察盗贼,成绩显著。
B. 蔡挺治水失误,导致被免。蔡挺主管修六漯河时,由于措施失当导致大坝决口,所有的兵士、役夫均被水冲走淹死,他最终被免去官职。
C. 蔡挺打击私盐,根除积习。蔡挺提举虔州盐政时,打击私盐,言明奖赏,使私自贩盐的贼党解散,根除了积习,每年增加售盐四干万。
D. 蔡挺善于练兵,颇有战功。皇上觉得蔡挺的练兵方法很好,将他的练兵之法传达给各郡;他出兵奇袭敌营,击溃夏人;他平息庆州兵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谕所部与期,使首纳器甲,原其罪,得兵械万计。
(2)夏人复犯诸寨,环庆兵不能御,挺遣张玉以万人往解其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负气俶傥,豪视一世。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摧监察御史。哲宗初,朝廷稍更新法,商英上书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先帝陵土未干,即议变更,得为孝乎?”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京罢相,起知杭州。过阙赐对,奏曰:“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留为资政殿学士。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铟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上疏抗言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商英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于公坐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有郭天信者,以方技隶太史,徽宗潜邸时,尝言当履天位,自是稍眷宠之。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旋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天信亦斥死。京遂复用。未几,太学诸生诵商英之冤,复还故官职。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张商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
B.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
C.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
D.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刑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张商英“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最高长官。
B.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有变化。文中“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是任张商英为宰相。
C.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灾祸的征兆。
D.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东宫”的含义不等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商英有豪气有辩才,受到擢升。章惇狎侮郡县吏,无人敢与之共语;张商英受命而来,随机挫败他的狂妄之言,受到章惇赏识,因之被推荐、提拔。
B.张商英支持新法,两度为新法辩护。哲宗初,他巧妙地利用“孝道”来反对更改变法;徽宗年间,皇帝召见他对答问题,他上奏赞美新法,主张遵循新法旨趣。
C.张商英有声望,能改革弊政规谏君主。他能团结心志相同的官员,得到大家称赞;他还大力革除蔡京执政留下的弊事。他直言进谏皇帝,皇帝因对他心有忌惮而厉行节俭。
D.张商英做事不够谨慎,仕途因之受挫。他在公众场合谈论政务,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因和郭天信有来往被贬官,幸有太学生们为他伸冤才得以官复原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2)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 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 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 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 为臣不恭。又言章惇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①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 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 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 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 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①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邑,人以“明镜”称    掌管
B.又问何经 研究
C.问欲再安南之师  发动
D.瑗告以为学之在于忠信    根本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一直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惇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2)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