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景初,字冲之,开封酸枣人。举进士,历汝州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夏阳县,佥书河南府判官,通判并州。高若讷荐为殿中侍御史。

张贵妃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听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当辍朝三日,礼官希旨,使恩礼过荆王,不可。”妃既追册为皇后,又诏立忌,景初力争,乃罢。

嘉佑初,大雨水,景初曰:“此阴盛阳微之诫也。”乃上疏称:“商、周之盛,并建同姓;两汉皇子,多封大国;有唐宗室,出为刺史;国朝二宗,相继尹京。是欲本支盛强,有磐石之安,则奸雄不敢内窥,而天下有所倚望矣。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于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

时狄青为枢密使,得士卒心,议者忧其为变。景初奏疏曰:“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恟恟。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文彦博以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知制诰刘敞亦论之甚力,卒出青知陈州。

李仲昌以河事败,内遣中人置狱。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还,奏比部员外郎郑平占籍真定,有田七百余顷,因请均其徭役,着限田令。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改度支副使,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以病,未入谢而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零二 列传第六十一,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B.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C.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D.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用来指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的死,以及封王的贵族的死。
B.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在本文中和“宗室”通用,指皇族子弟。
C.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祈求丰收。后来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D.籍在我国古代有登记在册的意思。“占籍”在本文意思是指上报户口,人籍定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景初谨守礼制。对于张贵妃丧礼的问题,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迎合皇帝,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进言争辩,最终阻止了皇帝有违礼法的命令。
B.吕景初思虑长远。他认为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任命同姓家人担任要职的先例,这样能使国家安如磐石,因此他希望皇帝能够学习古人的做法。
C.吕景初忠君爱国。他认为狄青为士兵所拥戴,人们又有狄青兵变的议论,而国家尚未立皇子,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还是要将狄青调离京城。
D.吕景初抑制豪强。针对员外郎郑平在真定广占农田,他奏请皇帝,要求郑平承担徭役;并颁布限田令,来限制权贵之人的田地,维护国家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
(2)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6:1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由诚,字子明,御史中丞诲之季子。幼明爽有智略,以父恩补官,调邓州酒税,临事精敏,老吏不能欺,会营兵窃发,聚众闭城,守貳逃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命,以功迁秩,寻擢提举三门、白波辇运,言者谓其资浅,罢之。知合水县。王中立、种谔征灵州,由诚部运随军,天寒食尽,他邑役夫多渍去,唯由诚所部分无失者。通判成都府,知雅、嘉、温、绵四州,皆有治绩。靖康元年,宰相唐恪荐由诚刚正有家法,宜任台臣。召至京师,与恪议不合,且忧其蓄缩不足以济时艰,力辞求退。差知袭庆府,未及出关,金人再入,陷京师,立张邦昌,以兵胁士大夫臣之,由诚微服得免。时群盗所在蜂起,由诚崎岖至郡。城圮粮竭,于是昼夜为备,版筑甫就,剧贼李昱拥十万众奔至城中,知其有备,阳受元帅府招安而去。康王移军济阳,由诚竭力馈饷,军以不乏,遣官属王允恭奉表劝进。时京东诸郡,兵骄多内讧,独由诚拊循有方,士乐为用。前后数被攻固,屹然自立群盗中,救援皆绝。孔彦舟以郓兵叛,首犯郡境,攻之累旬不能下,始引去。胡选者众尤残暴,攻由诚示必取,由诚夜焚其攻具,直入帐下,贼骇散,不知所为,忽解围去。一日金兵四集,由诚严立赏罚,厉以忠义,守兵争奋,昼夜警备。金人百道攻城,矢石如雨,人无叛志。郡官有迎降者,执而械之。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诏赠由诚三官,为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吕由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B.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C.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D.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论语》《仪礼》均有记载。吕由诚是御史中丞吕诲的小儿子。
B.恩,即恩补、恩荫,是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恩荫制度是宋代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
C.版筑,是筑土墙用的夹板和木杵,用法即在有支撑的夹板间填入泥土,以杵夯实。这里是指修补毁坏的城墙。
D.赠,是封建时代皇帝给有功诸臣已经去世的父祖追封官职爵位的一种恩典。在宋朝,宰相、贵臣可追赠三代。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由诚智勇兼备,为官有为。他任邓州酒税,处事精细,老吏不能骗他。他率民夫随军运输,天寒粮尽却无人逃跑。历任州县,有政绩。
B.吕由诚刚强正直,治军有方。宰相唐恪荐他为谏官,可吕由诚因政见不一、担心唐恪的能力而力辞。他训练得法,将士们都愿为之效命。
C.吕由诚智守孤城,屡挫敌寇。在城坏粮尽、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带领军民加强城防,日夜守备,多次退敌,还曾主动出击,夜袭贼营。
D.吕由诚忠君爱国,威武不屈。他历险阻辗转赴袭庆任职,以忠义激励将士。金人招降不成,当面杀死其子吕偰,吕由诚不畏惧,终被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营兵窃发,聚众闭城,守贰逃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命。
②康王移军济阳,由诚竭力馈饷,军以不乏,遣官属王允恭奉表劝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 尉 持 天 下 平 京 师 诸 夏 本 法 且 不 行 何 以 示 万 国 请 自 今 非 情 法 实 不 相 当 毋 得 辄 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 / 本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情 / 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B.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本 / 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 / 情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C.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本 / 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情 / 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D.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 / 本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 / 情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
(2)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蔡齐以为天下奇才。茂才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西夏赵元昊且叛,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后出师,元昊降。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代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又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英宗崩,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终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尖石行新法,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而方平求去。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B.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C.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D.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推荐,推举。“举”和“察”相配合,构成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即察举制。“茂才”与“孝廉”都是察举的科目。
B.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并将其整理编辑为《起居注》。《起居注》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山陵费:原文指英宗去世后的安葬费用,语出“山陵崩”。《礼记•曲礼》中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
D.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文中张方平的谥号“文定”、欧阳修的谥号“文忠”都是官谥,而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则属于私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年少才高。张方平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并直言自己已经详细了解了。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
B.张方平大胆进谏。面对西夏赵元昊的叛乱和西部边境的战事,张方平大胆进谏,先后向朝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献上计策、谋略,均得到皇帝的称赞,并全部采纳。
C.张方平博闻强识。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期间得到契丹王的赞美和奖赏。回国后代理开封知府,府中杂事全靠默记然后审判发落,没有一点差错。
D.张方平慷慨耿介。张方平遗言不要谥号,后苏辙替他请了谥号。他退休后,评论时事仍尖锐犀利,尤其是对于用兵、判案等事,反复辩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
(2)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杭之蜀山民冒鬻盐之利,刑不能禁。康直请设官置场,民喜速售而重犯法,公私便之。属泗州军事推官。民有清明日尽室出游者,盗乘间入其家。游 者还,知盗未出,遂围之。盗计穷,纵火,幸火而逃。案具,将置极典。康直以为,尽室以出,非有 人居止之室,幸火以逃,火非本心。具狱奏谳,执政者是之,得减死论。改秩,知舒之桐城,监广州市舶。代还,签书武家军节度判官所公事,通判睦州。所至皆有惠政。秩满,奉祠。丞相韩公 缜宰钱唐日,与康直友善。缜既相,数以书招之。康直谢曰:“崇故旧以厚风俗,真宰相事.然 吾志定矣,不可强也。”缜意不能夺。家世有田在钱唐,族人岁擅其利。康直置不问。会他族讼 于官,归田于康直。不受,以与其弟,曰:“吾食粗给,以资汝。”弟曰:“吾父兄不之有,吾乌乎有之?”亦不受,卒以予族人。初奉祠,时年五十七。暨祠禄①再满,遂请休致。即所居东西为退 圃、逸堂、遯轩、远楼,终日啸傲其间。苏文中轼尝为赋四诗,今见集中。其《远楼》诗有“地偏心 远似陶潜”之句,盖以属康直也。居闲几三十年,年八十三乃终。其恬于名利,固人所难能。其寿考康宁,得退闲之乐,亦人所不及也。葬丹徒县大慈乡汝山之侧,曰京岘原。

——(节选自《宋史•俞康直传》)

[注]①祠禄: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B.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C.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D.俞康直字之彦/丹徒人/父希言/始自歙之黟县来居/用从祖太尉献卿恩/补太庙斋郎/主潮阳簿/为杭州观察推官范公仲淹为守/以政委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清明日”指清明节,在古代很多朝代,清明节既有祭祖行为,也是游玩踏青的好时节。
B.“秩”指官员的俸禄、品级,“改秩”是改变品级或职位,往往有被贬的意思,与“左迁”类似。
C."宰”在古代可作为知县、县令的简称,从文中“宰钱唐”来看,当时韩缜担任的是钱唐县的 知县。
D.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按其生平事迹所给的称号,“文忠”是苏轼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康直处事公正,得以救人一命。有入室盗窃的小偷,被围后情急之下纵火而逃,之后被 抓而判极刑,但俞康直为他据理而争,最终上报朝廷而得以改判。
B.俞康直不求名利,拒绝旧友邀请。韩缜是俞康直在钱唐时期的旧友,当时就委俞康直以重 任,等到韩缜担任丞相之后,几次邀请俞康直,但都被他拒绝了。
C.俞康直淡泊钱财,赠族人以田地°族人侵占俞康直家的田地所得,但他不为所动,即使官 府判定田地规还"但他和弟弟都不接受,最终还是送给了族人。
D.俞康直健康长寿,享受闲居之乐。不满六十就请求退休,享受了近三十年自由自在的闲居 生活,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写诗赞扬他,可见其闲居的品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康直请设官置场,民喜速售而重犯法,公私便之.
(2)康直谢曰:“崇故旧以厚风俗,真宰相事。然吾志定矣,不可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