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景初,字冲之,开封酸枣人。举进士,历汝州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夏阳县,佥书河南府判官,通判并州。高若讷荐为殿中侍御史。

张贵妃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听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当辍朝三日,礼官希旨,使恩礼过荆王,不可。”妃既追册为皇后,又诏立忌,景初力争,乃罢。

嘉佑初,大雨水,景初曰:“此阴盛阳微之诫也。”乃上疏称:“商、周之盛,并建同姓;两汉皇子,多封大国;有唐宗室,出为刺史;国朝二宗,相继尹京。是欲本支盛强,有磐石之安,则奸雄不敢内窥,而天下有所倚望矣。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于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

时狄青为枢密使,得士卒心,议者忧其为变。景初奏疏曰:“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恟恟。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文彦博以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知制诰刘敞亦论之甚力,卒出青知陈州。

李仲昌以河事败,内遣中人置狱。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还,奏比部员外郎郑平占籍真定,有田七百余顷,因请均其徭役,着限田令。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改度支副使,迁吏部员外郎,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以病,未入谢而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零二 列传第六十一,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B.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C.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D.景初意贾昌朝为之/即言/事无根原/不出政府/恐阴邪用此以中伤/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讯迁右司谏/安抚河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用来指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的死,以及封王的贵族的死。
B.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在本文中和“宗室”通用,指皇族子弟。
C.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祈求丰收。后来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D.籍在我国古代有登记在册的意思。“占籍”在本文意思是指上报户口,人籍定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景初谨守礼制。对于张贵妃丧礼的问题,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迎合皇帝,而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进言争辩,最终阻止了皇帝有违礼法的命令。
B.吕景初思虑长远。他认为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任命同姓家人担任要职的先例,这样能使国家安如磐石,因此他希望皇帝能够学习古人的做法。
C.吕景初忠君爱国。他认为狄青为士兵所拥戴,人们又有狄青兵变的议论,而国家尚未立皇子,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还是要将狄青调离京城。
D.吕景初抑制豪强。针对员外郎郑平在真定广占农田,他奏请皇帝,要求郑平承担徭役;并颁布限田令,来限制权贵之人的田地,维护国家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请依荆王故事,辍视朝五日,或欲更增日。
(2)惟陛下蚤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6:1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盜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戮、叶清臣皆言质非罪,旦称其材,起知泰州。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苑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王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B.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C.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D.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因受荫庇而补任官职,“荫”即因父辈有功而给子辈入学或者任官的待遇。
B.庙食,历史上有功劳、名声地位的人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民间祭飨。
C.推官,官职名,唐代始置,历朝职司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掌管推勾狱讼之事。
D.大理,即大理寺,古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碉的一项是
A.王质心存仁爱。当太守黄宗旦抓获了许多私铸钱币的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王质认为,他耍手段抓人置之于死地却又喜形于色,不合乎仁者的治道。
B.王质宦途不畅。王质被朝廷授予开封府推官的官职,不愿兄弟二人都在期廷做官,恳请辞职,然后被调往寿州;到寿州不久,他又因事被贬谪,后得到郑戳、叶清臣等人的帮助,才再次被起任。
C.王质疾恶如仇。主政蔡州时,他愤怒地毁掉了叛贼吴元济的雕像,改立了狄仁杰、李恕的雕像,供人祭祀,这座庙成为蔡州人口中的“双庙”。
D.王质欣慕贤人。范仲淹被贬饶州时,朝廷正在严厉惩治朋党,尽管如此,王质依然前去饯行,有人责备他,他却以成为范公的朋党为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
(2)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光世乞罢,丞相张浚欲以吕祉代之,涛谓:"祉疏庸浅谋,必败事,莫若就择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浚不纳,祉至,果以轻易失士心,未几,郦琼叛,祉死于乱。浚闻之,夜半召涛愧谢。时帝驻跸建康,欲亟还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朘刻赏格,迨亦奏玠苛费,帝以问涛。涛曰:"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帝然之。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帝谕之曰:"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约己便民,忧勤宗社,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六月,《实录》成。复修《徽宗实录》,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以书谢之。桧讽言劾之,不报。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遗表闻,帝震悼。涛风貌伟然,颇以忠亮自许。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下数刻始罢。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荐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

(节选自《宋史·勾涛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B.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C.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D.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B.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C.宗社:宗庙和社稷。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宗社、社稷都可代表国家。
D.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如“ 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漏尽更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勾涛关心民疾,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他于是进言实行屯田制,有效改善了民生。
B.勾涛善于明察,具有先见之明。他反对承相张凌派吕祉去代替刘世光,但张凌没有采纳,结果吕祉令人大失所望,张浚为此惭愧后悔。
C.勾涛忠直诚信,保得整帝信任。他受命重修《哲宗实录》,复修《徽宗实录》:他熟悉国事,皇帝多次向他咨询,很多大臣由他推荐。
D.勾涛不畏权责,坚持自我本色。他曾拒绝赵鼎关于修史的建议,后又推辞秦桧共同掌权的意愿,秦桧示意别人弹劾他,朝廷没有答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
(2)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注)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濮:指濮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B.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C.清臣日/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D.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B.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D.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等。
C.《春秋》,即《春秋经》,是儒家的经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鹰,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人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B.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C.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人/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D.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会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D.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沔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导致政务被搁置荒废。奏章上报后,皇帝没有加罪于他,议论的人喜欢他的严正率直。
B.西夏国君元吴死去,将领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大举消灭元吴的国家。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在杭州任职时,为拿到郭虔晖收藏的画作《鹰图》,以僭越称王的罪名逮捕了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利。
D.孙沔命人在公堂上摆放大棒,有时大怒就用它痛殴前来陈述事情的人,曾经对盗贼使用酷刑,弄断了盗贼的脚后筋。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