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部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知泽州刺史、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小题7】【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9 09:5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清,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疏其害,使者入更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撤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宫,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佑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限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結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逃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小题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庠序”是殷商时代最高统治者设立的学校。“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六艺”,一是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D.“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隋开始设置,历代因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过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和,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他主张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可升为朝官;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但又正直公正。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有官员明显有过错而复职时,他又明确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三欲应制科,从人假《汉》《唐书》,阅月皆归之。谒丞相晏殊,问以事,反覆诘难,殊不能对。恕在钜鹿时,召至府,重礼之,使讲《春秋》,殊亲帅官属往听。未冠,举进士,时有诏,能讲经义者别奏名,应诏者才数十人,恕以《春秋》《礼记》对,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凡二十问,所对皆然,主司异之,擢为第一。他文亦入高等,而廷试不中格,更下国子试讲经,复第一,遂赐第。调钜鹿主簿、和川令,发强擿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恕为人重意义,急然诺。郡守得罪被劾,属吏皆连坐下狱,恕独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数转运史深文峻诋。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微之事,如指诸掌。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即召为局僚,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诿恕。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王安石与之有旧,欲引置三司条例。恕以不习金谷为辞,因言天子方属公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面刺其过,安石怒,变色如铁,恕不少屈。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恕奋厉不顾,直指其事,得失无所隐。光出知永兴军,恕亦以亲老,求监南康军酒以就养,许即官修书。光判西京御史台,恕请诣光,留数月而归。道得风挛疾,右手足废,然苦学如故,少间,辄修书,病亟乃止。官至秘书丞,卒,年四十七。死后七年,《通鉴》成,追录其劳,官其子羲仲为郊社斋郎。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B.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C.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D.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科,又称大科、特科,科举中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
B.未冠,尚未加冠,冠礼是古代男性成年礼,一般二十岁举行,但在民间也可以提前。
C.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则是对史书字句的注解。
D.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恕天资聪颖,才学出类拔萃。他书读一遍就能背诵;《唐书》这样的典籍,一月读毕;应考时他的对答令主考惊异,廷试时他再次拔得第一,被赐进士。
B.刘恕深明史法,修书最受倚重。司马光对他推崇备至,召他参与编写《资洽通鉴》;遇到纷错难治的史实,就委托他进行考证;他尤其熟悉魏、晋及以后的历史。
C.刘恕正直刚毅,不为权势所屈。他在钜鹿、和川任职时,就大胆揭发奸佞之人;王安石变法中想要任用他,他辞而不就,还曾当面指责王安石的过失。
D.刘恕博览史书,病重苦学不辍。他不但研读《史记》,还对其他的私记杂说都了如指掌;出行途中即使患上重病,依然苦学如常,直到病情危急才肯作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谒丞相晏殊,问以事,反覆诘难,殊不能对。
(2)恕独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数转运使深文峻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是·黄干传》)
【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D.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地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
(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良淳,字景程,大宗子恭宪王之后,丞相赵汝愚曾孙也。累世以学行名,贤宗子。良淳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杰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良淳知安吉州。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文天祥去平江,溃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先是,朝廷遣将昊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闽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B.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D.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贤宗子”中的“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B.“以荫为泰宁主簿”中的“荫”指子孙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
C.“考举及格”中的“举”,即举人,在此指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的贤才。
D.“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中的“太守”指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宋代称知州。在此赵良淳沿袭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品学操守精良,为政干练。他身为丞相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凭学问成名,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为官不曾求人举荐。
B.赵良淳任分宁知县力革俗弊,施行教化。他对忠厚孝敬的人极为尊敬,为百姓树立典范;对来骜不驯的坏人,就绳之以法,习俗因而稍有改变。
C.赵良淳任知州时守御有方,以德化人。当时发生灾荒,盗贼蜂起,他不以武力弹压,而是令僚属晓以大义,让盗匪扔下武器离开。
D.赵良淳面临危难不贪生怕死,而是舍生取义。在安吉保卫战中,由于他用人不当,以致元兵攻破南门,良淳不得已让士兵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投缳自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史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2)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纶字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定。
奉使灵夏还,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官助器用,盐入优与之,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居二岁,增上供米八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十跶①,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②,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再迁乾州刺史,徙知颍州,卒。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有司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跶(dá):古代以石筑成的蓄水泄水的水利设施。②捍海堰:唐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所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卒纵酒掠居民  部:统率。
B.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 会:会同。
C.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 负:拖欠。
D.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   直:通“值”,价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官助器用  吾无意于人世矣
B.纶斩首恶数人,众定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C.久,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 以子之道,移官理
D.旁锢巨石为十跶,泄横流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求斗斛之禄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B.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C.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D.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纶富有才略。在任右班殿直时,四川王均作乱,朝廷遣军镇压,张纶主张“晓谕召抚”,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平定了叛乱。
B.张纶治边有方。在任辰州知州时,溪峒彭氏蛮族入侵,张纶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并派遣官员与之会盟,在边境上刻石为证。
C.张纶施政利民,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多次上表请修“捍海堰”,代理泰州知州后,终于修成,使当地百姓受益,百姓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
D.张纶为人宽厚,富有同情心。在江、淮时,路上见运漕粮的士兵冻饿死的很多,他愤叹“有司之过”,并拿出俸禄买来棉衣,发给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