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
【小题1】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B.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C.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D.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视事、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2)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5 04: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颛 ,字诚之,青州寿光人。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至卫尉丞。上其文,乃赐第,擢盐铁判官。陕西铸康定大铜钱,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卒如其言。夏人纳款,遣使要请十一事,甚者欲去臣称男。颛押伴,一切晓以义,辞折而去。又再遣使来欲自买卖,且通青盐,增岁赐。诏许置榷场,其议多颛所发。出为京西转运使,奏计京师。元昊为下所杀,遣杨守素来告哀。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为谅祚册礼使,采摭西夏风物、山川、道里、出入攻取之要,为《治戎精要》三篇上之。进直史馆,迁河东转运使。帝尝以禁帑金帛赐河北,亦欲与河东。颛辞曰:“受委制财用,而先有求,不敢。”颛为使者,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未尝以胥吏自随,人安其政。入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侬贼犯岭外,以知潭州。宣抚司以宣毅卒有功,檄补军校,颛察其色动,曰:“必有异志。”执按之,具服为贼内应。搜其家,得所记潭事甚悉,枭首以徇。诏书褒激,赐白金五百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在潭日贱市死商珠,降为待制。时四路以边警闻,渭独无所上,朝廷疑斥候不密,颛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乃还学士,徙徐州,以太子宾客致仕。积官户部侍郎,卒,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任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B.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C.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D.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官,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B.河东,指山西西南部地区,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柳宗元世称“柳河东”。
C.坐,可当因为讲,如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在文中是“因犯……罪”的意思。
D.致仕,也称为“乞骸骨”,意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汉以后形成制度,致仕年龄一般为 70 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颛才学出众,精通对外事务。他参加科举考试,先获得同学究出身,后进士及第;西夏对宋提出诸多要求,他奉命接待处理,皆不辱使命。
B.任颛处事妥当,颇受皇帝器重。西夏皇帝元昊被杀,杨守素前来报丧,任颛又奉命负责接待;皇帝亲自告诉辅臣,任颛应留在朝廷,委以重任。
C.任颛为官清正,受到百姓拥护。面对皇帝的例行赏赐,他觉得不妥,受之有愧,便谢绝此事;他到所辖区域巡察时,知人善任,百姓乐于其治。
D.任颛心思细密,观察事情敏锐。宣毅士兵立功,宣抚司发下檄文,补为军校,任颛看到此人表情变化异常,断定他心怀不轨,审讯后果如其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卒如其言。
(2)颛辞曰:“受委制财用,而先有求,不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C.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郎。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小题1】给文章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B.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C.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D.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小题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yīn)补千牛备身  荫补:靠了祖先的功勋得官
B.况继迁(bò)逆之人乎  悖逆:反叛
C.太宗抚(bì)称善 髀:大腿
D.欲以(zhóng)端 中:合意
【小题3】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得闻/端将复
B.豁如也/端抑己
C.使养视之/谈谑
D.太宗欲端/决意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
(2)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洪遵,字景严,皓仲子也。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以父荫补承务郎,与兄适同试博学宏词科,中魁选,赐进士出身。高宗以皓远使,擢为秘书省正字。中兴以来,词科中选即入馆,自遵始。绍兴二十五年,汤思退荐之,复入为正字。拜起居舍人。奏乞以经筵官除罢及封章进对、宴会锡予、讲读问答等事,萃为一书,名之曰《迩英记注》。其后乾道间又有《祥曦殿记注》,实自遵始。又因面对,论铸钱利害,帝嘉纳之。二十九年,拜中书舍人。殿前裨将辅逵转防御使,王纲转团练使,遵言:“近制管军官十年始一迁,今两人不满岁,安得尔?”时勋臣子孙多躐居台省,遵极言乞明有所止。上皆可其奏。三十年正月,试吏部侍郎。异时选人诣曹改秩,吏倚为市,毫毛不中节,必巧生沮阂,须赂饷满欲乃止。遵明与约,苟于大体无害,先行后审,荐员有定限,而举者周遮重复,请凡如是者得通劾之。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命其尚书苏保衡由海道窥二浙,朝廷以浙西副总管李宝御之。宝兵平江,守臣朱翌素与宝异,朝议以遵尝荐宝,乃命遵知平江。及宝以舟师捣胶西,凡资粮、器械、舟楫皆遵供亿,宝成功而归,遵之助为多。乾道六年,起知信州。徙知太平州。楚地旱,旁县振赡者虑不早,施置失后先,或得米而亡以炊,或阖户饿莩而廪不至。遵简宾佐,随远近壮老以差赋给,蠲租至十九,又告籴于江西,得活者不啻万计。戍兵乘时盗利,曹伍剽于野,尽执拘以归其军。故当大札瘥而邑落晏然。徙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行宫留守。淳熙元年十一月,薨,年五十有五。谥文安。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B.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C.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D.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B.台省,官署名。在汉代是尚书台的别称,后也以“台省”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枢机关。
C.侍郎,原指汉代郎官的一种。三省六部制确立后,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则称侍郎。
D.建康,古称建业。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其为首都,有“六朝古都”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遵治学勤奋,文采出众。年少时发愤读书,枕着书籍睡觉,后与其兄洪适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中得魁首,被赐予进士出身。
B.洪遵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面对当时勋臣子孙大都超越等级位居台省的现象,极力论说请求明令禁止,其奏议皆获皇帝准许。
C.洪遵忠于职守,积极抗金。接受朝廷任命,为同僚提供资粮、器械、舟船等物资,李宝能直捣胶西取得大捷,洪遵功不可没。
D.洪遵赈灾得当,安靖一方。根据受灾情况供给食粮,免除十分之九的租税,还买粮食赈济灾民,又将乘乱盗掠的戍兵缉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兵平江,守臣朱翌素与宝异,朝议以遵尝荐宝,乃命遵知平江。
(2)旁县振赡者虑不早,施置失后先,或得米而亡以炊,或阖户饿莩而廪不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②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