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韶,字元善。韶五岁,能赋梅花。嘉定四年,与其兄宁同举进士。调南雄州教授。校文广州,时有当国之亲故私报所业,韶却之。调庆元。丞相史弥远荐士充学职,韶不与。袁燮求学宫射圃益其居,亦不与,燮以此更敬韶。
以廉勤荐,迁太学博士。上封事谏济王竑狱,且以书晓史弥远,言甚恳到。又救太学生宁式,迕学官。丐外,通判泉州。郡守游九功素清严,独异顾韶。改知道州。葺周敦颐故居,录其子孙于学宫,且周其家。入为国子监丞,改知泉州。
拜右正言。奏乞以国事、边防二事专委丞相郑清之、乔行简各任责。论汰兵、节财及襄、蜀边防。又论史嵩之、王遂和战异议,迄无成功,请出遂于要藩,易嵩之于边面,使各尽其才。史宅之将守袁州,韶率同列一再劾之。俱不报。乞解言职,拜殿中侍御史,辞,不允。
劾女冠吴知古在宫掖招权纳贿,宜出之禁庭。帝怒,韶还殿陛乞归。权工部侍郎,迁起居舍人。应诏上封事,几数千言。帝谕左右曰:“李韶真有爱朕忧国之心。”凡三辞不获,以生死祈哀去。帝蹙额谓韶曰:“曲为朕留。”退,复累疏乞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号称廉平。朝廷分遣使者诸路提官楮[注],韶极言其弊。
时游似以人望用,然有牵制之者,韶奏云:“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擢翰林学士,不拜。
诏趣赴阙,辞,迁户部侍郎,再辞。卒,年七十五。韶忠厚纯实,不溺于声色货利,默坐一室,门无杂宾云。
(选自《宋史·李韶传》,有删改)
【注】楮(chǔ):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B.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C.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D.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后来只有大臣使用。
C.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赋税、军械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赴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韶刚强不屈。他刊校文章,有当权者的亲戚想作弊,被他拒绝;他敢于反对丞相的一些意见;他反对袁燮用学校的土地扩建居室,袁燮更敬重他。
B.李韶恪尽职守。他上奏谏诤济王案件,又写信给史弥远,言辞恳切;他不怕得罪学官,营救学生;他极力反对朝廷派人到各地提取官府纸币的做法。
C.李韶关心国事。他上奏建议由专人分管国事、边防;他评议裁军、节约等事务;他认为史嵩之、王遂意见不合,都没有才能,应调出朝廷。
D.李韶正直敢言。他忠诚淳朴,不沉湎声色,不好热闹;他弹劾敢在宫廷受贿的吴知古,惹恼皇帝;他上奏几千字的文章,感动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葺周敦颐故居,录其子孙于学宫,且周其家。
(2)凡三辞不获,以生死祈哀去。帝蹙额谓韶曰:“曲为朕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4 02:0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注)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鲠直。
D.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后中第,授大理评事,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③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④真宗景德元年冬,契丹大入。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乃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可以付神器者_________    (2)天下望________
(3)五至________   (4)同列以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上由是嘉 犹文皇得魏徵也
B.帝遂襄王为开封尹 出奇挠其谋
C.陛下天下择君 谁陛下画此策者
D.事决退 今陛下神武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第①段中,有人教寇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的方法来满足“太宗取人”的标准,寇准断然拒绝。
【小题5】依据第③④段内容,完成表格。
寇准进言
目的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
防止皇权旁落
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1)
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2)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
(3)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官名。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淑少时有风度。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敢于进谏。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辱行且大用矣庠初名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详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弗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选自《宋史•宋庠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已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目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頁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他在开封府、礼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音》三卷。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迫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欠物县人死于道跻_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小题5】本文的宋庠与上一文的吕海都有可贵的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概括二人的优秀品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著,字成象,单州单父人。性豁达,无城府。幼能属文,汉乾佑中,举进士。周祖镇大名,世宗侍行,闻著名,召置门下,因得谒见周祖。广顺中,世宗镇澶州,辟观察支使。随世宗入朝,迁殿中丞,世宗即位,拜度支员外郎。显德三年,充输林学士。六年,丁家艰,起复。南唐李景使其子从善来贡,会恭帝嗣位,命著伴送至睢阳,加金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世宗灵驾赴庆陵,符后从行,公务悉资于著。宋初,加中书

舍人。建隆二年,知贡举。时亳州献紫芝,郓州获白兔,陇州贡黄鹦鹉、著献颂,因以规谏。太祖甚嘉其意,下诏褒之。四年春,宿直禁中,醉酒,发倒垂被面,夜叩滋德殿门求见。帝怒,发其醉宿倡家之过,黜为比部员外郎。乾德初,改兵部员外郎。二年,复知制诰。数月,加史馆修撰、判馆事。三年,就转户部郎中,六年,复为翰林学士,加兵部郎中,再知贡举。开宝二年冬,暴卒,年四十二。著少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

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屡欲相之,以其嗜酒,故迟留久之。及世宗疾大渐太祖与范入受顾命,谓质等曰:“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世宗崩乃止。太祖尝曲宴翰林学士王著,御宴既罢,著乘醉喧哗。太祖以前朝学士,优容之,令扶以出。著不肯退,即趋近屏风,掩袂恸哭,左右拽之而去。明日,或奏曰:“王著逼宫门大恸,思念世宗。”太祖曰:“此酒徒也,在世宗幕府,吾所素谙,况一书生,虽哭世宗,能何为也?”著善与人交,好延誉后进,当世士大夫称之。

(节选自《宋史·王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著少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
B.著少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
C.著少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
D.著少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家艰,又称为“丁艰、丁忧”,出自《晋书·周光传》,指遭遇父亲的丧事或者母亲的丧事。
B.金紫,指“金印紫绶”。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称金紫光禄大夫。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代指贵官。
C.中书舍人,始于先秦,三国魏于中书省置中书通事舍人,晋及南朝沿置,掌管起草诏令,参预机密。
D.大渐,古代汉语中极为常见,是指病情渐渐好转,如《列子·力命》“季梁得病,七日大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著颇受赏识,多有任用。他服丧期满就被起用;恭帝曾命他陪同李从到达雎阳,给他加官金部郎中、知制诰。
B.王著少有俊才,能力突出。王著年少时就能写文章;世宗灵驾被护送到庆陵时,所有事务符后都向他咨询。
C.王著善抓时机,直言敢谏。王著曾趁各方竟相向朝廷献礼之时,规谏太祖,得到太祖的赞许。
D.王著性情豁达,胸无城府。曾因思念世宗而醉酒,逼宫门喧哗恸哭,太祖熟悉他的为人,没有计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春,宿直禁中,醉酒,发倒垂被面,夜叩滋德殿门求见。
(2)太祖与范入受顾命,谓质等曰:“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