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9 08:0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有删改)

(注释)①出入:指出入人罪。“出罪”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B.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C.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D.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元祐,年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了规定的年龄而离职。
D.刑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长官为刑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有请假;有人不能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的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C.乔执中疾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极力主张恢复邢恕的官职,否则会引起疑心。
D.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他认为不应该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2)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纯仁字尧夫,其始生之夕,母李氏梦儿堕月中,承以衣裾,遂生纯仁。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以父任为太常寺太祝。中皇佑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签书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仓①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待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亲族有请教者,纯仁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坐隅。熟寐而卒,年七十五,曰忠宣。

注:①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B.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C.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D.毎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祝是官名,属太常寺,主管祭祀,是《周礼》中规定的儒教神职官员之一。
B.皇佑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C.尚书即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审查诏令。
D.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仁天资聪颖,学习非常刻苦。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讲解所学书本上的内容,成年以后仍然经常学习到深夜,以致油灯把帐顶都熏成了墨黑色。
B.范纯仁一身正气,维护百姓利益。皇帝值宿卫士的马踏坏了庄稼,范纯仁抓捕一人处以杖刑,被上告朝廷,他义正辞严,最后皇上下诏释放了他。
C.范纯仁赈灾得力,深受百姓爱戴。他赈灾救济百姓,却被指责虚报救活人数,朝廷派人追査,百姓不忍心牵累范纯仁,虽秋季歉收仍争相归还粮食。
D.范纯仁为国荐才,毫无个人私心。为使有用之才不被朝廷错失,他举荐人才坚持公论,不使那些人才知道是他推荐的,惟愿朝廷不错失正直的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
(2)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仓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 “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 “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丞相,指秦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 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秩,任期届满,也称“秩满”。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唐朝时十年为一秩,白居易诗云“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
B.诣阙,赶赴朝廷。阙,是古代在宫廷大门之外建的两个对称的台子上的楼观,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故称为阙。后常用“阙”代宫门、宫廷、皇帝居地。
C.太学,其名始于西周,曾有“成均”“ 东序”“ 右学”“ 上庠”等名称。汉武帝时,在京师设太学,从此,太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D.纳官赎罪,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允许罪犯用金钱、物品或者劳役抵罪,以免除其刑罚的制度。本文指向官府交出官职,并告老还乡,义同“致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在古县任职期间,上司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以代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担任右司的朋友劝他拜见秦桧,他严词拒绝,可见他为人正直。
C.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听从内心,坚决予以回绝。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除永州通判。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除知开州。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民绝斗争,夜户不闭。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改成都路转运判官。适岁饥,不忧行抵泸南,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比至,下令曰:“米至矣。”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以籴余米发卒运之。朝廷命不忧摄制司。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不忧曰:“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帝可之。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臣也。”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不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B.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C.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D.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年号,即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后世常以年号作为对皇帝的称呼。
B.登第,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因科举考试分等次录取而得名,又称“登科”。
C.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退休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忧不畏豪强,执法公正。他任金华丞时,惩处土豪何汝翼,让当地人畏惧折服;他奉命审查靖州案件时,查出数十百人受冤枉者,当地人都感激他。
B.不忧治政有方,政绩不凡。他人开州知州期间,办学校,让百姓知孝义,改变了当地风俗;他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期间,平抑粮价,安定了当地百姓。
C.不忧明辨是非,思虑深远。起初官兵战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他认为这种做法有失大国尊严,且不利于处理国家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坚决反对。
D.不忧关心族人,注重文行教化。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路过的人在那里读书,很多人因此受教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
(2)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卯①能文,未冠摧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沫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沫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莫,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支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沫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沫传》)

(注)①: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造三班使臣。站人((汉票有0)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几个。
D.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忌”,表示表示恭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沫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市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