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題。

江边晚望

刘秉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中。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③画:通“划”,策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B.三、四两句描写天光、山形,由山如人面各不相同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
C.五、六两句用典,表达了对周瑜的历史功业的羨慕之意,赞美曹操是真正的英雄。
D.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
E.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赞美之情。
【小题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31 02: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凌 室 记

元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方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凌室侯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纳之室,旬余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诚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最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亦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
C.是以冬无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其役  董:通“懂”,懂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行北陆藏冰 归求救国之策
B.于凝阴冱寒而藏之    予犹记周公被逮
C.吾凌室侯 秦人积威之所劫
D.见公之为政 洎牧谗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砍下冰块收藏十多天后,河边的冰就开始融化。
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
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迷信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