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陕西用兵,为体量安抚使。将行,请曰:“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自元吴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弊为甚,请以诏劳来,仍谕以贼平蠲租赋二年”仁宗从之。初,曹玮开山外地,置笼竿等四寨,募弓箭手,给田使耕战自守。其后将帅失抚御,稍侵夺之,众怨怒,遂劫德胜寨将姚贵,闭城畔。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以户部郎中权三司使,辟张显之、杜杞等十馀人为副使、判官。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民僦舍钱十之三以助军费。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度支副使林潍畏永和,附会其说,尧臣奏黜潍,议乃定。

(选自《宋史·王尧臣传》

(1)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
(2)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3 06:4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策,字经臣,杭州钱塘人。登进士第,调台州推官、知乌程县、通判蕲州。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上计,神宗访东南人才,以策对。王安礼、李常继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
元祐五年,召为监察御史,进右正言。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西夏未顺命,策言:“今边备解弛,戎备不修。古之人,善镇静者警备甚密,务持重者谋在其中,未有卤莽阔疏,而曰吾镇静、吾持重者。”又乞诏内而省曹、寺监,外而监司、守令,各得以其职陈朝政阙失、百姓疾苦。星文有变,乞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治心修身之道,勿以宴安为乐。哲宗纳后,上《正始要言》。迁左司谏。
曾肇以议北郊事,与朝论不合,免礼部侍郎,为徐州。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帝亲政,条所当先者五十六事,后多施行。迁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改杭州。过阙,留为户部侍郎。历刑部、户部尚书,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成都府。
入为吏部尚书,奏疏徽宗,请均节财用,曰:“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尝以祖宗故实考之,皇祐所入总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今诸道随一月所须,旋为裒会,汲汲然不能终日。愿深裁浮冗,以宽用度。”属疾祈外,加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卒于道,年六十六。赠左正议大夫。
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节选自《宋史·虞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B.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C.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D.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官名。秦始置。秦汉时代为加官名。无论何官,加上“给事中”,就可接近皇帝,出入宫禁。魏晋之后,才逐渐成为正员。
B.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户部尚书主要掌管国家经济,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等。
C.中都,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由李善长主持设计,始建于洪武二年,是我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在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D.属疾,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托病,二是生病。文中的“属疾祈外”是指虞策托病请求外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策能力过人,深得皇帝赏识。他是杭州钱塘人,考中了进士,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经蒋之奇、王安礼等人相继推荐之后,他深受朝廷重用,官运亨通。
B.虞策明于治乱,历任各类官职。他曾经给皇帝列举了五十六件应当先做的事项,后来许多都施行了;担任过户部、礼部侍郎,历任刑部、户部、吏部尚书。
C.虞策关心国事,积极进献忠言。他认为当时的边防军备松弛,战备不整治。又请求下诏希望朝廷内外的有关官员,各司其职陈说朝政阙失、百姓疾苦。
D.虞策一心为国,主张节约财政。他担任吏部尚书时,给皇帝算了几笔账,证明了当时京城的开支很大,希望朝廷能大力裁减不必要的开支,以便缓和用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
(2)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 光 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建炎三年,除知宣州。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堕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便宜从事    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B. 光于榻前面折之 面折:当面行礼
C. 是欲壅蔽陛下耳目 壅蔽:堵塞蒙蔽
D. 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 怨望:怨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 “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 “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 “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光不畏强暴。朱冲倚仗权势横行霸道,李光捆绑了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暗示讽劝相关部门改调李光,李光也不屈服。
B. 李光为人正直。秦桧要任命亲党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与秦桧争辩,认为秦桧心怀不轨,贻误国家。
C. 李光深得皇上的信任。皇上许他便宜从事;在他当面呵斥秦桧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D. 李光也遭人忌妒。同郡人杨炜就指责他攀附权相,毁掉了自己的气节;御史中丞万俟禼也指责过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2)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憎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贲阗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因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徳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晩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薿、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章、李譓、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

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又累疏言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持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洪彦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绍述,特指宋哲宗时对宋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后来也泛指继承。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保伍”泛称基层管理制度。
D.封驳,大臣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之后退还回去拒不执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谨慎,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而且能够宽待前任,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孤高特立,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特别是蔡京和何执中,败坏朝纲,结党营私,唯利是图。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某些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书说明某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主张赏罚分明。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是因为官场中胡乱作为的人多,在戴罪官员重新被起用的时候,他故意请假以示避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
(2)使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真宗见而异之。使契丹还,三司户部判官。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章献姻家,众莫敢连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事竟。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知益州赈济。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曾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 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戒人,本从事鞍马,而以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无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丢,鬷知河南府,始叹纬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果如所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①交引:宋代官府准许商人在京师或边郡缴纳金银、钱帛、粮草,按值至指定场所领取现金或某些商运货运销的凭证。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一项是(   )
A.而以邻国易不急之物   (资助)   吾尝使人元昊 (窥察)
B.季良章献姻家 (要挟)   事竟 (耽误)
C.三司户部判官 (兼任)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   (当权)
D.鬷知河南府 (外出)   宋氏亲族或侮之 (侮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判官,宋代官职名称,掌理全国的土地、户口、钱谷、财赋等方面的事务。
B.戒人,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东、北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C.卒,我国古代根接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薧、崩、不禄、卒.
D.谥,即谥号,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鬷年少便有孝心,他七岁丧父,就因衰伤过度而损毁身体;长大后相貌奇伟,连真宗见到他后都觉得奇特。
B.王鬷为政从简,颇受爱戴。王鬷为政识大体,不繁琐,主管益州赈济之时,快速处理士兵作乱,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
C.王鬷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马季良执政时要求官府专门收购茶盐交引,众臣不敢言,只有王鬷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体统并使此事搁置。
D.王鬷未纳善言,受到贵罚。曹玮曾提醒王暖留意边防,警惕元吴的野心,可惜王殿并未采纳、重视,后元吴反叛,王殿受到责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开并翻译。
(1)断句
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2)翻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曰:“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则邪/ 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B.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C.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 私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D.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同因其父被授予官职。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
B.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
C.常同敢于弹劾同僚。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
D.常同关心民生。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