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负才气,精悍甚自好,绍定五年进士,累通判平江府,以臣僚言罢。起为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又以监察卿史胡泓言罢。起知高邮军,制置使丘崇又论罢。起知安庆府、知黄州,迁淮西提点刑狱兼知黄州。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进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仍旧职。

开庆元年,涪州危,又命士璧往援,北兵夹江为营,长数十里,阻舟师不能进至浮桥。时朝廷自扬州移贾似道以枢密使宣抚六路,进驻峡州,士璧以军事付吕文德,士璧不从,以计断桥奏捷,具言方略。未几,文德亦以捷闻。士璧还峡州,方怀倾夺之疑,寻辟为宣抚司参议官,迁湖南安抚副使兼知潭州,顷之,升湖南制置副使。大元将兀良合台兵自交址北还,前锋至城下,攻围急,士璧极力守御,闻后队且至,遣王铺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事闻,赐金带,令服系,进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余依旧职。

似道入相,疾其功,非独不加赏,反讽监察御史陈寅、侍御史孙附风一再劾罢之,送漳州居住。又稽守城时所用金谷,逮至行部责偿。幕属方元善者,极意逢迎似道意,士璧坐是死,复拘其妻妾而征之。其后元善改知吉水县,俄归得狂疾,常呼士璧。时辅佑亦远谪,及文天样起兵召辅佑于谪所,则死矣。德祜元年三月,追复元官,仍还从官恩数,立庙潭州,明年正月,太府卿柳岳乞录用其子孙,诏从之。

(选自《宋史·向士璧传》,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B.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土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C.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D.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考中进士才有当官进爵的资格。
B.“檄”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C.“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隋代始置,六部之一。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士璧忠心爱国,矢志不渝。他多次遭人弹劾而被免职,但他忠心不变,捐家资百万充当军费,连皇上都深为感动。
B.向士璧多谋善断,善于抓住战机。他不待朝命进兵归州,他不从贾似道之令用计成功断桥阻敌,朝廷都予升官嘉许。
C.向士璧久经沙场,屡立战功。他救援合州多次立下奇功;他救援潭州,声东击西,知人善任,大败敌军,解了潭州之围。
D.向士璧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他不阿附权贵,遭到贾似道嫉恨,被陷害致死,以致家属和部将王辅佑都受到牵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璧极力守御,闻后队且至,遣王铺佑率五百人往觇之。
(2)幕属方元善者,极意逢迎似道意,士璧坐是死,复拘其妻妾而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11:4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晋天福中,华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开运初,改度支推官,宰相李崧又奏署推官,加大理司直,迁右拾遗。桑维翰为开封府尹,奏署判官。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判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瓌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先是,太祖尝谓居正曰:“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远略,虽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代,而身陷不义,子孙罹殃,盖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吾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非而不耻。以朕所见,不若自不为之,使人无异词。又观古之人臣多不终始,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开宝中,居正与沈伦并为相,卢多逊参知政事,九年冬,多逊亦为平章事。及居正卒,而沈伦责授,多逊南流,论者以居正守道蒙福,果符太祖之言。
居正好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子惟吉集为三十卷上之,赐名《文惠集》。咸平二年,诏以居正配飨太宗庙庭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B.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C.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 议欲尽捕诛之 / 居正以计缓其事 / 因率众翦灭群寇 / 擒贼帅汪端/诘之 / 僧皆不预 / 赖以全活。
D.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B.“擢刑部侍郎”中的“擢”是指提升职务,古文中同样表示提升职务的还有“升”、“拔擢”、“陟”“超擢”等;相反,“罢”、“免”、“解”、“黜”、“夺”、等表示官员因过失解除职务或贬官降职外调远方。
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D.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批判性的和表同情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薛居正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看过的人都认为他有作公卿辅佐之臣的气量,一年后登进士第。
B.薛居正一生为官十八载,机智果断,公正断案,辅佐皇上,殚精竭虑,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C.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后,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周太祖征伐兖州,薛正居跟从前往,才干扬名朝廷。
D.薛居正死后,沈伦被罢免宰相职务,卢多逊被贬黜到南方,这是因为薛居正遵守道义,蒙受洪福的结果。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2)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并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
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集英殿   对:回答
B.吾深恨于此  恨:遗憾
C.吾不能捍父母  捍:守护
D.遽麾之退    麾:旗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安事二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其在君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吾深恨于此    急于星火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B.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C.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D.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丁父忧”,是指不久遭遇父亲离世,离职居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B.“除知临安府”中“除”指授予官职的意思,古代授予官职的用语还有“拜”“授”等,表升官一般用“迁”“擢”,表贬官一般用“左迁”“谪”“黜”等。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捕。在北方呆了三年,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皇帝和群臣都不愿杀他,但他决意从容赴死,年仅47岁。
【小题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腊者,睦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
(选自《宋史·方腊传》,有删改)
(注)①花石:指宋时的“花石纲”之事。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木,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艘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B.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C.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D.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级,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宋时州已很多,文中的“睦州”就是其一。
B.宣和二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C.郡守,官名,指一郡之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D.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和畿县,统称京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腊反抗压迫,秘密发动群众。由于“花石纲”之扰,民怨沸反,人心思乱,方腊乘此于宣和二年十月宣布起义。
B.方腊果敢英勇,义军节节胜利。方腊率领的起义队伍发展迅猛、斗争坚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克了若干州县,杀敌众多。
C.义军骤然兴起,京师大为震动。义军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进逼杭州,令徽宗很是震惊,故郡守弃城而逃,义军很快攻入了杭州。
D.方腊度势有误,起义最终失败。朝廷军不断攻击,起义军最终不敌,最后方腊本人及妻子、儿子、丞相方肥等五十多人被俘于梓桐石穴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
(2)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侯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谳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路。辟大理寺检法官,徙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廪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非所谓四夷侵中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言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繇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谏、管勾国子监。在职数年,以劲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军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铟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恚曰:“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 ”及曰:“义理为先,安有高下? ”卒不为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B.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成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C.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D.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及办案有方,得到认可。处理闽地诬陷仇家的官司时,救了五十三人,他的做法被提点刑狱推广。
B.吴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他上书指出国库空虚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上书十多件事,均被采纳。
C.吴及重视义理,不屈不阿。在做检法官时,他反对三司对法令的改动,即使触怒上级也始终坚持看法。
D.吴及为官有失,遭劾被贬。在集议定稿中,他与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经营的内容,被弹劾,遭贬。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
(2)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