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鄘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抚,是指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C.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大多由朝廷赐予,有褒有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6:3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áo):泥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和“母程氏亲授以书”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B.何不试之以足C.可以一战D.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辄能其要 语:说出
B.母之否乎 许:答应
C.徙徐州 知:到
D.轼武卫营 诣:到……去
【小题3】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冠,博通经史   等到
B.衙吏破家 相继
C.违制之 罪责
D.以水之再至     担心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十岁时聪明过人,在母亲教导下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的故事,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二十岁时精通经史,读《庄子》后觉得其中所说的与自己之前的见解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简直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C.苏轼在各地当官都能为百姓利益着想,即便是在密州时因不及时推行“手实法”而被罢官,也没影响他在徐州时身先士卒,率军民抗洪护城。
D.苏轼用诗作讽刺对百姓不利的政事,被御史安上诽谤皇帝的罪名,将被定死罪时,宋神宗怜惜他,让他到黄州当团练副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①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翌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效,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暬御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晦,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③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窥伺:暗中查看(有所图谋)。②暬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③投匦:臣民向皇帝上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晦,农历每月月初。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延期举行。
C.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

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小题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B.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C.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D.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始设。宋代太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制。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
C.“大观”文中指宋徽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D.“擢”文中指官吏被提拔。《陈情表》中“过蒙拔擢”之“拔擢”亦是“提拔”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C.张汝明为人宽厚,体恤他人。江阴县尉贫病交加,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督察的官员要制裁他。张汝明卖掉袋中行装,替县尉偿还债务。
D.张汝明为官谨慎,不献媚邀宠。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古代编钟献给皇帝,他既惧怕不能承受皇恩,也不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寻求奖赏。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②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俭:歉收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责:责问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治:治理得好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存:看望,问候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徽之,仲猷,建州浦城人。祖郜,仕闽为义军校。家世尚武,父澄独折节为儒,终浦城令。徽之幼刻苦为学,邑人江文蔚善赋,江为能诗,徽之与之游从,遂与齐名。尝肄业于浔阳庐山,时李氏据有江表,乃潜服至汴、洛,以文投窦仪、王朴,深赏遇之。
乾德初,与郑玘并出为天兴令,府帅王彦超素知其名,待以宾礼。蜀平,移峨眉令。时宋白宰玉津,多以吟咏酬答。复为著作佐郎、知全州,就迁左拾遗、右补阙。太宗素闻其诗名,因索所著。徽之以数百篇奏御,且献诗为谢,其卒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语。太宗览之称赏,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迁侍御史、权判刑部。尝属疾,遣尚医诊疗,赐钱三十万。
时刘昌言拔自下位,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董俨为右计使,欲倾昌言代之,尝谓徽之曰:“上遇张洎、钱若水甚厚,旦夕将大用。”有直史馆钱熙者,与昌言厚善,诣徽之,徽之语次及之。熙遽以告昌言,昌言以告洎。洎方固宠,谓徽之遣熙构飞语中伤己,遂白上。上怒,召昌言质其语。出徽之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熙落职通判朗州。徽之未行,改镇安军行军司马。
未几,以足疾请告,上取名药以赐。郊祀不及扈从,锡赍如侍祠之例。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明年春正月,车驾还,又遣使临问。卒,年八十。
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尝言:“温仲舒、寇准用搏击取贵位,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浸薄。”世谓其知言。徽之寡谐于俗,唯李昉、王祐深所推服,与石熙载、李穆、贾黄中为文义友。自为郎官、御史,朝廷即待以旧德。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缗帛赐其家。
(《宋史·杨徽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B.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C.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D.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上顾谓曰/卿勉进医药/比见当不久也/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C.通判:宋太祖创设的官职,主要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拥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D.太宗:谥号名,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徽之自幼学习刻苦。他跟从善写赋的江文蔚、会写诗的江为游历,逐渐与他们齐名。后又到庐山自修学业,期间,到汴、洛地区后,深得窦仪、王朴的礼遇。
B.杨徽之深得皇帝赏识。太宗曾经向他索要诗集,看后大加赞赏,并把自己写的诗直接赐予他。杨徽之生病时,太宗派医生去诊疗,并赐钱抚慰。
C.杨徽之处事常无心机。他并不是有意把董俨的话告诉刘昌言,借此搬弄是非。但还是得罪了张洎,自己因此受到牵连,被调出京城任职。
D.杨徽之品性淳朴耿直。他崇尚务实进取,肯定温仲舒、寇准的晋级途径;他极少与时俗合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时刘昌言拔自下位,参掌机务,惧无以厌人望,常求自安之计。
(2)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