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各题。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字说》,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曰:“丞相岂秦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非秦学而何?”坐屏斥。既而第进士,知安丘县。转运使吴居厚以聚敛进,檄尉罔征税于远郊,得农家败絮,捕送县,次升纵遣之。居厚怒,将被以文法,会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
哲宗立,使察访江、湖。先是,蹇周辅父子经画江右盐法,为民害,次升举劾之。
绍圣中,复为御史,转殿中。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乞收还威福之柄。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掖庭鞫厌魅狱,次升言:“事关中宫,宜付外参治。今属于阉寺之手,万一有冤滥,贻后世讥。”济阳郡王宗景请以妾为妻,论其以宗藩废礼,为圣朝累。
宣仁有追废之议,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始终无间,愿勿听小人销骨之谤。”帝曰:“卿安所闻?”对曰:“臣职许风闻,陛下毋诘其所从来可也。”吕升卿察访广南,次升言:“陛下无杀流人之意,而遣升卿出使。升卿资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逞志释憾,则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
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帝尝谓曰:“章惇文字勿令绝。”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
徽宗立,召为侍御史。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窜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宁。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皆以论京、卞故。政和中,用赦恩复旧职。卒,年七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B.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C.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D.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进入太学学习的学员。
C.文法,指写文章的章法规范等,文中指吴居厚将会写奏章呈报给皇帝指责陈次升的罪过。
D.江宁,即南京,古代南京亦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白下、应天、集庆路、石头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次升在太学读书,因言获罪。学官讲解王安石的《字说》时,陈次升议论王安石美言商鞅能推行仁政,还为李斯辩解,因此受到屏退斥责。
B.陈次升为人正直,爱护百姓。任职安丘县期间,转运使吴居厚通知县尉到远郊欺骗征税,还把百姓抓捕到县里,陈次升把被捕百姓都释放了。
C.陈次升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弹劾张惇、蔡卞培植同党狼狈为奸,请求收回用威力慑服的权柄;指责济阳郡王作为宗室废除礼仪,牵累圣朝。
D.陈次升尽职言事,屡遭打击。崇宁初年,他被降为集贤殿修撰,接着又沦落为修撰,之后又被除名流放建昌,是因为蔡京、蔡卞的弹劾。
【小题4】把下面横线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
(2)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03:0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完颜昌,本名挞懒,穆宗子。宗翰袭辽主于鸳鸯泺,辽都统马哥奔捣里,挞懒收其群牧。宗翰使挞懒追击之,不及,获辽枢密使得里底及其子以还。诏增赐银牌十。又降遥辇二部,破兴中兵,降建州官属,得山砦二十,村堡五百八十。挞懒请以遥辇九营为九猛安上以夺邻有功,使领四猛安,五猛安之都帅,命挞懒择人授之。挞懒与刘彦宗举萧公翊为兴中尹,郡府各以契丹、汉官摄治,上皆从之。及宗翰、宗望伐宋,挞懒为六部路都统。宗望已受宋盟,军还,挞懒乃归中京。天会四年八月,挞懒、阿里刮破宋兵二万于杞,覆其三营,获京东路都总管胡直孺及其二子与南路都统制隋师元及其三将,遂克拱州,降宁陵,破睢阳。宋兵来复睢阳又击走之擒其将宋二帝已降大军北还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徇地山东取密州天会十五年为左副元帅,封鲁国王。明年,挞懒朝京师,倡议以废齐旧地与宋,熙宗命群臣议,会东京留守宗隽来朝,与挞懒合力,宗干等争之不能得。宗隽曰: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宗干折之曰:“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复资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之有。勿与便。”挞懒弟勖亦以为不可。既退,挞懒责勖曰:“他人尚有从我者,汝乃异议乎。”勖曰:“苟利囯家,岂敢私邪。”是时,太宗长子宗磐为宰相,位在宗干上,挞懒、宗隽附之,竟执议以河南、陕西地与宋。久之,宗磐跋扈尤甚,宗隽亦为丞相,挞懒持兵柄,谋反有状。宗磐、宗隽皆伏诛,诏以挞懒属尊,有大功,因释不问,出为行台尚书左丞相,手诏慰遣。
节选自《金史·完颜昌传》)
【注】①穆宗:金太祖完颜旻的叔父盈哥。②猛安:金时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编制单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兵来复睢阳/又击走之/擒其将/宋二帝已降/大军北还/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徇地山东/取密州/
B.宋兵来复/睢阳又击走之/擒其将/宋二帝已降/大军北还/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徇地山东/取密州/
C.宋兵来复睢阳/又击走之/擒其将/宋二帝已降大军/北还/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徇地山东/取密州/
D.宋兵来复/睢阳又击走之/擒其将宋二帝/已降大军/北还/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徇地山东/取密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使,中国古代官名,负责统帅全国军政,辽时为最高朝官。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约相当于明清时的省。
C.行台指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在其所驻扎的地方设立临时性机构,又称行尚书台
D.手诏指古代帝王身边的宠臣或远在边疆的钦差大臣代替帝王临时所手写的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挞懒岀身名门,深受信任。他听从完颜宗翰的命令追击辽军,虽然没有追上,但俘获了辽国枢密使和他的儿子。
B.完颜挞懒屡立战功,深受恩宠。他因为战功卓著,多次升迁,曾得到皇帝恩赐的银牌,后被封为鲁国王。
C.完颜挞懒自矜功伐,干涉朝政。他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干预朝政,不顾朝廷大臣的反对,把已荒废的齐国旧地给宋朝。
D.完颜挞懒心怀异志,事败被赦。他手握兵权,密谋反叛朝廷,事情败露后,金熙宗因他有很大的军功而赦免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夺邻有功,使领四猛安,五猛安之都帅,命挞懒择人授之。
(2)宗干折之曰:“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复资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之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母刘,梦天大雷电,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

泽质直好义,亲故贫者多依以为活,而自奉甚薄。常曰:“君父侧身尝胆,臣子乃安居美食邪!”始,泽诏集群盗,聚兵储粮,结诸路义兵,连燕、赵豪杰,自谓渡河克复可指日冀。有志弗就,识者之。

――《宋史》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命磁州  (2)官两河者托故不行  (3)恐泽兵其后  (4)识者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泽语亲曰;/ 若属皆且为
B.问之,泽曰;/ 三行五行
C.忧愤成疾,疽发背;/ 多南亩之农夫
D.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无他,手熟尔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
(2)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小题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唐朝诗人___的诗句,宗泽临终前吟诵这句诗心脏连呼“过河”,表现出_____的心理。
【小题5】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请以本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把宗泽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结合起来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学校、科举、外交及工程建设等事宜。
D.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视作天下奇才。
B.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C.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两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请求让皇帝写下名字。
D.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推荐苏拭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求情。因此,苏轼终身都很敬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
(1)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愿而死。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