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瑭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①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①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遂杖彦英而砺。 谢:感谢
C.今大辽始得中国 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D.至栾城崩 崩:指古代帝王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B.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C.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D.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张砺遇事总是讲直话,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要用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言。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杀害张砺。虽经麻答抢救,张砺仍然伤重致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
(2)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2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完颜阿骨打,讳旻,世祖第二子也。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举止端重,世祖尤爱之。世祖与腊碚、麻产战于野鹊水,世祖被四创,疾困,坐太祖于膝,循其发而抚之,曰:“此儿长大,吾复何忧?”十岁,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一日,辽使坐府中,顾见太祖手持弓矢,使射群乌,连三发皆中。辽使矍然曰:“奇男子也!”太祖尝宴纥石烈部活离罕家,散步门外,南望高阜,使众射之,皆不能至。太祖一发过之,度所至逾三百二十步。宗室谩都诃最善射远,其不及者犹百步也。天德三年,立射碑以识焉。
康宗七年,岁不登,民多流莩,强者转而为盗。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遂减盗贼征偿法为征三倍。民间多逋负,卖妻子不能偿,康宗与官属会议,太祖在外庭以帛系杖端,麾其众,令曰:“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骨肉之爱,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过三年徐图之。”众皆听令,闻者感泣,自是远近归心焉。
辽使阿息保来,曰;“何以不告丧?“太祖曰:“有丧不能吊,而乃以为罪乎?”他日,阿息保复来,径骑至康宗殡所,阅赗马,欲取之。太祖怒,将杀之,宗雄谏而止。既而辽命久不至,辽主好畋猎,淫酗,怠于政事,四方奏事,往往不见省。
二年甲午六月,太祖至江西,辽使使来致袭节度之命。初,辽每岁遣使市名鹰海东青于海上,道出境内,使者贪纵,征索无艺,公私厌苦之。康宗尝以不遣阿疏为言,稍拒其使者。太祖嗣节度,亦遣蒲家奴往索阿疏,故常以此二者为言,终至于灭辽然后已。
将至辽界,先使宗干督士卒夷堑,既度遇勃海军攻我左翼七谋克,众少却,敌兵直犯中军,斜也出战,哲垤先驱,大祖曰:“战不可易也,”遺宗干止之。宗干驰出斜也前,控止哲垤马,斜也遂与俱还。敌人从之,耶律谢十坠马,辽人前救,太祖射教者毙。并相谢十中之。有骑突前,又射之,彻紮洞胸,谢十拔箭走,追射之,中其背,饮失之半,债而死,获所乘马,宗干与数骑陷辽军中,太祖救之,免宵战。或自傍射之,失拂于颡。太祖顾见射者,一失而毙。谓将士曰:“尽敌而止。”众从之,勇气自倍,敌大奔,相践死者十七八。
(注)①腊碚、麻产:活刺浑水诃邻乡纥石烈部人,曾侵掠野居女直,②活离罕:《金文·语》“活离罕,羔。”此为女真语中以动物名为姓的一例,③康宗:金康宗完颜乌雅束(1061年-1113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兄,④欢都(公元1051-1113),完颜部人,⑤赗:助人办丧事的财物,都勃极烈:金国官名,实际上是大首长,即金国首领,⑥债:仆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     兼:同时抵挡
B.十岁,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 甫:刚刚
C.岁不登,民多流享  登:粮食成熟
D.太相曰;“战不可易也。”   易:轻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德三年,立射碑以识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B.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C.太祖怒,将杀之,宗雄谏而止/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D.世祖与腊碚,麻产战于野鹊水/冰水,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B.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C.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D.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现了完颜阿骨打勇武及惜民的一组是
A.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
B.太祖射救者毙。并射谢十中之/以不遣阿疏为言,稍拒其使者。
C.太祖一发过之,度所至逾三百二十步/骨肉之爱,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过三年徐图之。
D.有丧不能吊,而乃以为罪乎?/遂减盗贼征偿法为征三倍。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阿骨打曾经宴请纥石烈部的活离罕全家,在门外散步,往南望见一座高高的土山,众人射箭,都射不到山那里。
B.主修《金史》的元朝军事家、政治家脱脱曾评价完颜阿骨打:“非武元之英略,不足以开九帝之业,非大定之仁政,不足以固百年之基。”本文中对待盗贼及贫者的态度即是其仁政的证明。
C.辽国每年遣派使者在海上购买叫“海东青”的名鹰,来往均要路经境内,使者贪婪放纵,征收索要没有限度,公署或个人对他们的刁难十分厌恶。
D.在攻辽的战争中,完颜阿骨打表现勇猛彪悍,共射死三人,射伤一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语言鼓舞了士气,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擢南台御史。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以之益振。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入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郎。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郎。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仁宗即位,加让正议大夫。初,尚书省柄臣构杀留守郑阿尔思兰,籍其家,中外冤之;尚书省罢,未有直其冤者。让明其事,以所籍赀产给还之。有旨:六部事疑不决者,须让共议,而后上闻。刑部有案,让未署字,而误用印,吏惧,遂私效让署。事觉,度无损于事,且怜吏以罪废,遂视之曰:“吾署也。”其宽厚多类此。让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帝嘉纳之。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赐青鼠裘一袭、侍宴服六袭。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令下,让曰:“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乃入白于宰相,曰:“尚书言是也。”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四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六。

(节选自《元史•谢让传》)

[注]①款服,服罪。②台纲,朝廷纲纪。③构,编织罪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B.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C.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D.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宰相。
B.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部,其长官均为尚书。
C.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各级职官都听候吏部铨选。
D.刑曹,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曹”指分科治事的官署或部门,如兵曹、功曹、户曹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让一身正气。担任南台御史时,皇帝让他与被他审理过的江浙省臣一同入朝,众人为此担忧,他却能仪态安闲,如若无事。
B.谢让正直敢言。郑阿尔思兰遭遇冤屈被诛杀抄家,尚书省罢免了权臣,却无人敢为郑伸冤,谢让明正其冤,把抄没的家产归还他家。
C.谢让深受皇帝信任。他的建议多为皇帝采纳,皇帝甚至下令六部凡有疑而不决的事情都要让他参与商议,再上报朝廷。
D.谢让宽厚待人。下属官员私自模仿谢让笔迹签署的事情被发现后,他认为对事情没有影响且担心该官员被免职,便说是自己签的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及《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初,静边砦主刘沪谋筑水洛、结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为边卫。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进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话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承受、中贵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迁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赠太尉,谥文肃。戬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时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古代帝王的自称,在本文是“早年丧父”的意思。
B.甲科,宋朝进士考试前三名的代称,而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进士都叫甲科。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洗不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戬敬重师长,知恩图报。他幼年时,客居在京城,跟从杨亿学习。杨亿去世后,他的宾客弟子都离开了,而郑戬却从吴地兼程前往京城,赶赴杨亿的葬礼。
B.郑戬铁面执法,用刑严峻。他对豪门显贵毫不手软,他曾穷究冯士元的案子,哪怕案子牵连到朝廷命官,也毫不回避,结果有多名重臣被牵连治罪,朝中大臣都怕他。
C.郑戬做事果敢必行,喜欢出人意表。郑戬“请三当一”的命令下达后,几千人闹事,郑戬把这些人都叫到庭中,查出几十个首谋者,竟然将他们全部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D.郑戬爱惜百姓,体恤下属。他在官任上,只借贷给百姓钱财;刘沪和董士廉奉郑戬之命筑城,因公开违抗韩琦、尹洙的命令而被逋,郑戬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将二人救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
(2)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修古,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又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虽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
修古尝偕三元御史十二人晨朝,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制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实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命罢之。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
久之,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会官,卒。
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B.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C.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D.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述之”中的“字”即“表字”,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B.“御史”,历史上,其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
C.“出”,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D.“赦”,帝王以施恩的名义赦免所有的犯人。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或遭灾等情况,常常会颁布赦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议文武官员七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至厮役,他极力反对,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最后改知兴化军。
D.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在他死后,他的家人连扶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 太后去世以后,皇帝想到他的忠贞,赏赐了他的家人五十万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
【小题1】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B.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C.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D.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 复对制策,入三等 ④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⑥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A.①③④B.②③⑥C.④⑤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华优异,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