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天福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赐绯。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隐帝时,蝗,诏遍祈山川。思恭上言:“救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从之。周显德中,定滨州田赋,世宗嘉之,赐金紫。丁外艰,服阕,拜左司员外郎。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思恭曰:“臣奉诏而往,必能治之。”帝壮之。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使还诉其主,复遣使赍牒诣灵州问故,思恭理屈不报。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贡。
久之,迁右谏议大夫、知扬州。朝廷方经略江表,命思恭兼沿江巡检。每出巡,委州事于通判,以牌印、鼓角、金钲自随。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雍熙元年,南郊毕,再为右谏议大夫。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日/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B.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日/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C.太祖怜其果于/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日/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D.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又称恩荫、荫补,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待遇的一种选官制度。
B.州,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辖地区大小历代不同。宋代诸州直辖于中央,长官为知州。
C.丁艰即遭逢父母丧事。外艰指父丧或长房长孙守祖父之丧,而内艰指的是遭妻丧。
D.南郊多指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有圆丘来祭天的地方,也可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思恭孝顺明理。为了能够奉养亲人,他曾毅然辞去镇国军节度使官一职;当军士们喧噪着想让他担任州帅时,他能够讲明祸福,并予以拒绝。
B.段思恭长于政事。他巧妙地将蝗灾与刑罚联系起来,提出了化解灾害的建议;他对滨州田赋的有关量定获得了周世宗的认可,并得到了相应奖赏。
C.段思恭果敢多智。他临危不乱,阻止了欲临阵脱逃的刺史;彭山一役,当军士观望时,他假托诏令,用上供钱帛厚赏军士,激发斗志,大败贼军。
D.段思恭妄为专权。他随意地扣押回鹘使臣,影响了宋与回鹘的正常交往;兼任沿江巡检出巡时,他将州事交给通判,自己却把牌印鼓角等随身带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
(2)驿书自京师来者,令赍至其所,事多稽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1 05:2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兴裔,字光锡,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兴裔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
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且言都统及马军帅皆非其人。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加遥领高州刺史。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
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海寇倏去忽来,调兵常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又言禁兵事艺不精,多充私役,乞行禁止,尉以捕盗改秩,多伪,当加审实。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
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寻诏知阁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卒,年七十四,赠太尉,谥忠肃。
(《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B.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C.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D.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 于是称皇后。
B.“刑部”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主官为尚书。
C.古代居丧期间须按制穿戴孝服。文中的“服阕”就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之意。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贵族或其他有功绩的平民死后,朝廷给他另起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裔体恤族民,知恩图报。叔父郑藻把多余的财物分给他,他不要,请求建义庄以赡养族民。郑藻去世,他解官表达追念报答之义。
B.郑兴裔颇识时务,深得宠信。建康留司请建行宫以备巡幸,他上奏说劳民伤财,请求停止这项劳役。因他识时务,精通政事,皇帝认为应当用他。
C.郑兴裔办案得力,受到奖赏。军妇杨氏杀邻舍儿,刑部因没有旁证而放了她。郑兴裔主动请求重新审理该案,得到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宅第。
D.郑兴裔治理有方,卓有成效。他在庐州制止与邻州相互送礼,上奏严禁户籍流失。他修学校,立义冢,确定部辖居民升差法,使扬州得到了充分治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
(2)民旧皆茅舍,易焚,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因,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始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
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
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D.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B.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拔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致。
C.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谅,眉山人。九岁而孤,谅力学自奋,年十四,即冠乡书,登高第。以兵书谒枢密曾布,布使人邀诣阙,既见,觉不能合,径去。布为相,谅予书,规以李德裕事,布始怒。蒋之奇、章楶在枢府,荐为编修官,布持其奏不下,为怀州教授徽宗见其所作《新学碑》,曰:“文士也。”著《河北根本籍》,上之朝。张商英见其书,谓为天下部使者之最。提点京东刑狱。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加徽猷阁待制、江淮发运使。蔡京破东南转般潜运法为直达纲,应获者率游手亡赖,盗用干没,漫不可核,人莫敢言。谅入对,首论之,京怒。会汴、泗大水,谅亲部卒筑堤,徙民就高,振以米粟。水退,人获全,京诬以为漂溺千计,坐削籍归田里。执政或言:“水灾守臣职,发运使何罪?”帝亦知其枉,寻复徽猷阁待制。宣和七年,修国史。初,朝廷将有事于燕,谅曰:“中国其有忧乎。”乃作书贻宰相曰:“今契丹之势,其亡昭然,取之当以渐,师出不可无名。宜别立耶律氏之宗,使散为君长,则我有存亡继绝之义,彼有瓜分辐裂之弱,与邻崛起之金国,势相万也。”至是,又言郭药师必反。帝不听,大臣以为病狂,提举嵩山崇福宫。是冬,金人举兵犯燕山,药师叛降,皆如谅言。乃复起谅为京兆,未几,卒,年五十八。

(选自《宋史·任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B.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C.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D.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镵石为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侧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后用来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去朝廷,也可指去京都。
B.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文职官员。
C.徽宗,本文指宋朝皇帝赵信的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名号,古代遇到大事、要事,常常更改年号。
D.出,指京官离开京城任职。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谅为人直率,刚正不阿。他曾带着兵书去拜见枢密曾布,见面后,觉得不能志同道合,便径自离去;他还曾进谏抨击蔡京,而招致诬陷。
B.任谅富于学识,著作等身。他虽九岁丧父,但发奋学习,十四岁时名列乡试第一;他创作的《新学碑》得到了徽宗的赞赏,称其为“文士”。
C.任谅为官有道,治理有方。他采用做标记的方法,解决了梁山泺渔民做盗贼的问题;他曾率领土卒筑堤,迁移百姓,放粮救灾。
D.任谅眼光敏锐,洞察时事。他综合分析宋国、辽国和金国的形势,提出了解决辽国问题的正确措施;他准确预测了郭药师反叛的历史事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2)今契丹之势,其亡昭然,取之当以渐,师出不可无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善俊字俊臣。太宗七世孙。父不衰,闽路兵马钤辖。善俊初补承节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换左承务郎,调南城丞,改昭信军,签判奇之,虞允文亦荐其有帅才,除干办诸司审计司。知郴州,数奏称旨,留为太府寺丞。寻摄帅、知庐州。会岁早,江、渐饥,民麋至。善俊括境内官田均给之,贷牛种,僦屋以居,死者为给楷,人至如归。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又增筑学舍,新包拯祠,春秋祀之,人感其化。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移知建州。建州俗生子往往不举,善俊痛绳之、给金谷,捐已奉,以助其费。再知庐州。首言和好不可恃。当高城浚池以为备。以父忧去,服阙,起知鄂州。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僚属争言用度将不足,善俊日:“吾将瘠己肥人,”乃省燕游车骑鼓吹之费, 郡计用饶,代输民 役钱。再知建洲。岁饥,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日:“是趣乱也。”谕许自新,平米价,民乃定。邑尉入盗十三人死罪,以希赏,善俊神其冤。转湖南帅。郴、桂地绝远,守多非才,善俊谓宜精其选。代输漳州经、总制钱,停醴陵渌水渡钱。加秘阁修撰,移知镇江府。丁母忧,终丧而卒,年六十四,善俊风仪秀整,论事有据。孝宗时,日中有黑子,地屡震,每以饬边备为戒。孝宗英武独运,缺相者累年,善俊极言相位不可无人,尤人所难言者。
(节选自《宋史,赵善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B.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C.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D.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始,王朝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
B.登第,犹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登算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知庐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庐州的行政长官。
D.父忧是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俊历任多职,受到上司赏识。他改任左承务郎,调任南城丞,改任昭信军,签判认为他不同寻常。虞允文也推荐他有帅才,投干办诸可审计司。
B.善俊整治陋俗,造福建州百姓。建州存在不良的风俗,百姓生子却常常不抚养,善俊对此严加惩处,并供给钱粮,捐献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
C.善俊了解下属,精选优秀人才。他转任湖南帅,郴州、桂州地方偏远,当地守臣多没有才干,善俊认为应当用精干的人选,他的提议得到朝廷批准。
D.善俊就事敢言,论及重要事务。孝宗时,善俊常告诫加强边境防备,而面对朝廷多年不设宰相的情况,善俊极力进言相位不能缺,敢言人所不敢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何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
(2)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日:“是趣乱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句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读。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虽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宋初亦设此官。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以侍郎称之。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开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2)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虽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