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B.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C.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D.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2)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2 10:0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赵方之子。少与兄范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郑清之、全子才为之师。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赍。”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嘉定十年,金兵犯襄阳,围枣阳。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统扈再兴攻金人至高头。高头,金人必守之处也,出劲兵拒战,葵率先锋奋击,再兴继进歼之。翼日,葵麾军进击,金兵亦大出合战,葵大破之。十四年,金人犯蕲州,葵帅精骑赴敌,再兴从之,大捷,斩首万余。金人闭门不出。范曰:“金人必复谋夜战以幸胜。”乃预备大鼓,令军中闻叠鼓声始动。未几,金兵稍下山,范叠鼓麾军突斗,葵继进,复相持至夜分。范、葵急会将校,选死士数千,黎明四面奋击,唤声撼山谷。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拔所掠子女万余。后方卒,嘉定十五年,起复直秘阁、通判庐州,进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官。

十七年,淮东制置使许国葵议兵。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置兵,犹足制之尔。”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国曰:“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既足示众,亦可选锐。”葵曰:“有兵之郡,必当冲要也,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必匿其强壮,遣老弱以备数。”国不听,卒败。

绍定二年,葵母疾,谒告省侍不得,刲股杂药以寄之。母卒,葵求解官,不许,不得已,卒哭复视事。方是时,李全造舟益急,葵复致书史弥远,又言于朝。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已而,全攻扬州东门,葵亲出搏战,数战皆捷。

绍定六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咸淳元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赠太傅,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B.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C.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D.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乃加葵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等/步骑万四千命王鉴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明清时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做官),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赵葵被起复属于后者。
C.檄,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之一。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或贬抑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葵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其机警灵敏。有一次他父亲奖赏部属不当,引起军队骚乱时,他急中生智,一句话化解危机,稳定了军心。
B.赵葵是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的将领。嘉定十三年、十四年,当金兵进犯时,赵葵都率先带领士兵奋勇出击,并大败金兵。
C.赵葵有军事谋略。淮东制置使许国邀请赵奎商议对付贼寇的办法,赵葵分析军情精准,设计应敌方略,然而许国不用其谋,大败。
D.赵葵有孝心。赵葵的母亲患病,他请假探视未被批准,于是,他割下大腿的肉杂入药中寄送给母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级,拔所掠子女万余。
(2)有兵之郡,必当冲要也,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敬宣,字万寿,彭城人。父牢之,镇北将军。敬宣八岁丧母,昼夜号泣,中表异之。辅国将军桓序谓牢之曰:“卿此儿既为家之孝子,必为国之忠臣。”起家为王恭前军参军。
隆安二年,王恭起兵于京口,牢之时为恭前军司马。恭以豪戚自居,甚相陵忽,牢之心不能平。太傅会稽王道子与牢之书,备言祸福,使以兵反恭。牢之呼敬宣谓曰:“王恭昔蒙先帝殊恩,今居伯舅之重,义心未彰,唯兵是纵。吾不能审恭事捷之日,必能奉戴天子,缉穆宰相与不。今欲奉国威灵,以明逆顺,汝以为何如?”敬宣曰:“恭怙乱阻兵,志陵京邑。大人与恭亲无骨肉,分非君臣,虽共事少时,意好不协。今日讨之,于情何有?”牢之斩恭大将颜延,遣敬宣还京袭恭。恭方出城耀军, 驰骑横击之,一时散溃。
三年,孙恩为乱,东土骚扰,牢之自表东讨。贼皆死战,敬宣请以骑傍南山趣其后,吴贼畏马,又惧首尾受敌,遂大败。五年,孙恩又入浃口,高祖戍句章,贼频攻不能拔。敬宣请往为 援,贼恩于是退远入海。是时四方云扰,朝廷微弱,敬宣每虑艰难未已,高祖既累破妖贼,功名日盛,故敬宣深相凭结,情好甚隆。元显进号骠骑,骄淫纵肆;敬宣每预燕会,未尝钦酒,调戏之来,无所酬答,元显甚不说。
元兴元年,玄得志,害元显,废道子。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既至京师,以敬宣为辅国将军,袭封武冈县
敬宣宽厚善待士,多伎艺,弓马音律,无事不善。时尚书仆射谢混自负才地, 少所交纳,与敬宣相遇,便尽礼著欢。或问混曰:“卿未尝轻交于人,而倾盖于万寿,何也?”混曰:“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①,夫岂有非之者邪!”
(节选自《宋书·刘敬宣传》)
【注】①孔文举,即孔融;太史子义,即太史慈。史载:“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
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賊众。”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恭昔蒙先帝殊恩 蒙:蒙蔽
B.恭怙乱阻兵     怙:凭借。
C.贼频攻不能拔   拔:攻取。
D.敬宣每预燕备   预:参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B.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C.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D.牢之与敬宣谋共袭玄/谋泄/至淮泗间/会高祖平京口/手书召敬宣/即便驰还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剩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
B.“隆安”和下文的“元兴”都是东晋安帝的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秦始皇。
C.“男”是中国古代爵位名,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男”为第五等。
D.“尚书卜射”是古代官职名,开始是很低阶的官员,魏晋后成为贵官。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辅国将军桓序赞赏刘敬宣“既为家之孝子,必为国之忠臣”,这跟《大学》中“孝者,所以事君也”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
B.王恭因为自己是豪门贵戚,对刘牢之很瞧不起,刘牢之心中不平,所以当会稽王传书策反时,牢之决然起兵反对王恭。
C.针对孙恩军队大多是吴人、害怕骑兵的特点,刘敬宣上表请命,率领骑兵插人敌人的后方,使孙恩腹背受敌,溃不成军。
D.谢混自负于自己的才华德望,很少与人结交,但遇到弓马音律样样精通的刘敬宣后,便尽心交往,谈笑甚欢。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审恭事捷之日,必能奉戴天子,辑睦宰相与不。
(2)高祖既累破妖贼,功名日盛,故敬宣深相凭结,情好甚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义门。嘉奉二年,举进士。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时岁凶,部卒并饥民作乱,仲微立召首乱者戮之。籍闭粜,抑强籴,一境以肃。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然莫省为仲微也仲微见之曰:“吾何心哉?吾何心哉?”质明,首僧无疾而死。寓公有诵仲微于当路而密授以荐牍者,仲微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负县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迁海监丞。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改知崇阳县,寝食公署旁,日与父老樵竖相尔汝,下情毕达,吏无所措手。通判黄州,职兼饷馈,以身律下,军兴赖以不乏。制置使上其最,辞曰:“职分也,何最之有?”迕丞相贾似道,监察御史舒有开言罢。久之,起知惠州,迁太府寺丞兼权侍右郎官,轮对,言;“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名航可以载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陆沉天下之英雄。”似道怒,又讽言者罢夺其官。久之,叙复。时国势危甚,仲微上封事,其略曰:“战之罪不专在于庸阃、疲将,君相当分受其责。天子若曰‘罪在朕躬’,大臣宜言‘咎在臣等’。追悔既往尚愈于迷。惟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尚可为也。转败为成,在君相一念间耳。”乃出仲微江东提点刑狱。德祐元年,迁秘书监,寻拜殿中侍御史。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书。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

(选自《宋史·陈仲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B.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C.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D.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前府以立牌坊、赐匾额的方式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予以表彰。
B.轮对,宋太祖常令百官轮次面对,指陈时政得失、举述朝廷急务,后成为定制。
C.言者,即谏官,宋时称司谏或正言,是对君主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叙复,宋朝官员罢官、责降、追停、停职者,遇赦恩得以恢复并晋升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仲微处事果断。他任莆田县令时,正赶上闹灾荒,士兵和百姓趁机发生叛乱,他处决为首的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人,使全县秩序井然。
B.陈仲微体察民情。担任崇阳县令时,他吃住在县衙的旁边,跟下层百姓亲密无间,对民情了解得细致入微,从而使得下级官员无法弄虚作假。
C.陈仲微以身作则。他担任黄州通判的同时,还兼任运送军饷的职责,他以身作则,保证了军饷充裕,制置使想为他请功,他说不过职分而已。
D.陈仲微敢于直言。他曾说豪杰不会被利禄所诱惑,不能埋没英雄。为此得罪了丞相贾似道而被降职,但仍仗义执言,连皇上也敢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
(2)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仲武,字子文,秦州成纪人。熙宁中,试射殿庭异等,补官。数从军,累转礼宾使,为泾原将。夏人谋犯天圣砦,渭帅檄诸将会兵,约曰:“过某日贼不至,即去。”仲武谍得的期,乞缓分屯。帅不乐,但留一将及仲武军,如期而敌至,力战却之。吐蕃赴怀德、狼阿章众数万叛命,仲武相持数日,潜遣二将领千骑扣其营,戒曰:“彼出,勿与战,亟还,伏兵道左。”二将还,羌果追之,遇伏大敗,斩首三千级,复西宁州。未几,怀德、阿章降,从高永年西征。仲武欲持重固垒,永年易贼轻战,遂大败。仲武引咎自劾,坐流岭南。命未下,与夏人战,伤足。朝廷闵之,贷其罚,以为西宁都护。童贯招诱羌王子臧征仆哥,收积石军,邀仲武计事。仲武曰:“王师入,羌必降;或退伏巢穴,可乘其便。但河桥功力大,非仓卒可成,缓急要预办耳。若禀命待报,虑失事机。”贯许以便宜。仆哥果约降,而索一子为质。仲武即遣子锡往,河桥亦成。仲武帅师渡河,挈与归。贯掩其功,仲武亦不自言。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问几子,曰:“九人。”悉命以官,锡阁门袛候。仲武知西宁州,徙渭州,召为龙、神卫都指挥使,复出熙州、秦州,迁步军副都指挥使。熙帅刘法死,又以熙、渭都统制摄之。历拜徐州观察使、保静军承宣使、泸川军节度使,以老,提举明道宫,再起为熙州。卒于官,年七三,赠检校少保,谥曰田威肃。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B.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C.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气 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D.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射,比试射箭,是古代武举科目之一,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B.徽宗,北宋皇帝赵佶的年号,古代皇帝可称庙号、年号,“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C.质,人质,古代国家为了表示履行盟约,互派近亲去对方国家做人质,如《战国策》“触龙见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一句的“质”,属此义。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髙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仲武勇而有谋。夏人来犯,他探得准确日期,请求渭帅延缓分屯,渭帅不听,后敌果然如期而至,他力战退敌;吐蕃叛命,他遣将诱敌,设下埋伏,大败敌人。
B.刘仲武勇于担责。他随髙永年西征,主张“持重固垒”,但高永年“易贼轻战”造成大败,刘仲武引咎自劾,被流放到了岭南。
C.刘仲武胜不居功。童贯成功招降仆哥,实为刘仲武之功,童贯掩其功劳,但刘仲武也不自言其功。
D.刘仲武屡受恩宠。他先后被授予多种官职,九个儿子也都被授以官职;他死后赠检校少保,谥威肃。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遣二将领千骑扣其营,戒曰:“彼出,勿与战,亟还,伏兵道左。”
(2)朝廷闵之,贷其罚,以为西宁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