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育字巽之,举进士,为泾阳令。以养亲谒归,从张载学。有荐之者,召见,授崇文校书、监察御史里行。

使河东,论韩绛筑啰兀二寨:“始调外郡稍远边城前后三十万夫,辽州最为穷僻,然犹上户配夫四百三十四,僦直计三千缗,下者十六人,其直一百。辇运所经二十二驿,宣抚司不先告期,转运使临时督办,致民皆破产,上下莫敢言。独辽守李宏能约民力所胜,而馈不失期,顾以诉其实,翻令鞫[注]罪。愿贷被劾官吏,其刍粮在道者随所至受之,使已困之民成蒙德泽。”神宗皆从之。坐劾李定亲丧匿服,罢御史,检正中书户房,固辞,乃知韩城县。

诏往鄜延议画地界,育言:“保疆不如持约,持约不如敦信。前日疆场尝严矣,一旦约败兵孥,斗者跌于前,耕者侵于后,是封沟不足恃也。使人左去而兵革右兴,金缯朝委而烽烟夕举,是持约不足恃也。今我见利而加兵,当讲好之后,复自立界,不亦愧乎!”安南行营郭逵、赵卨离以兵十万伐交阯,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元祐初,召为太常少卿,改光禄卿、枢密都承旨。刘安世暴其闺门不肃,出知熙州。时又议弃质孤、胜如两堡,育争之曰:“熙河以兰州为要塞,此两堡者兰州之蔽也。弃之则兰州危,兰州危则熙河有腰膂之忧矣。”又请城李诺平、汝遮川,曰:“此赵充国屯田古榆塞之地也。”不报。入为给事中、户部侍郎,卒。高宗绍兴中,采其抗论弃地及进筑之策,赠宝文阁学士。

(选自《宋史·范育传》,有删减)

[注]鞫:审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B.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C.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D.行及长沙/病死相属/逵与卨又不辑睦育/疏其不便/不从/久之/知河中府/徙凤翔/以直龙图阁镇秦州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张贴时,一要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D.赠,是指给有功劳的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爵。文中是指给范肓加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育关注民生,敢于说出真话。出使河东时,他对韩绛修筑哕兀二寨这一举措予以批评,指出修寨导致百姓全都破产。
B.范育见解独到,主张定边以信。他受诏令前往鄜延商议划定边界,说:“保卫边疆不如坚守条约,坚守条约不如示以诚信。”
C.范育宦海沉浮,曾经出朝做官。李定犯罪被罢免,他受牵连而被免掉御史之职,曾因刘世安的揭发而出朝任熙州知州。
D.范育有远见卓识,有战略眼光。他提出的反对放弃质孤、胜如两处城堡和在李诺平、汝遮川筑城的策略在他死后终被采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我见利而加兵,当讲好之后,复自立界,不亦愧乎!
(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出自《荆轲刺秦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8: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出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底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乃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扰,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宜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来袝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王制》:“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褅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良,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⑥,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袝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做道者的牌位。③明堂: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类的场所。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和社稷的典礼。⑤褅:一种祭祀大典。⑥祠: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量无状者/一切罢去/
B.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
C.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
D.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务具本郡及属县官更/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是古代官职升降用语之一。“擢”是由选拔而提升,表提升的还有拔、升、迁等用语
B.“社稷”中的“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尚书》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D.“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也先后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日:“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日桂枝里。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擢监察御史,提点益州路刑狱,开封府判官。使契丹,为两浙转运使。徙陕西,未赴,又徙河东,居数月,复徙陕西。以龙图阁待制知梓州。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又言:“项禁命妇干禁中恩,比来稍通女谒,愿令官司纠劾。”从之。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B.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C.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D.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即面对朝廷所在的方向。“阙”本是宫殿前的一种建筑,后常代指宫殿、朝廷。
B.服除,指服丧期满除去孝服。古代官员遇父母去世,需要辞去官职归家为父母守孝。
C.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与前文“及第"意思基本相同。
D.开封,也称东京、汴梁、汴京,是两宋三百多年的国都。“知开封府”即主政开封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逸理政有才,很受推重。他担任邓城县令时以贤能闻名,知州谢泌向朝廷郑重推荐他;皇帝亲自召见,当面询问他希望担任什么官职。
B.张逸坚持原则,受到称赞。在开封府任职时,有僧人请求减免田地赋税,张逸坚持原则不予许可,皇帝高度肯定了他奉公守法的行为。
C.张逸明察案情,审理有方。他熟悉蜀地民风,有地方官吏杀了人却诬陷他人,张逸安排杀人者看守被冤者,借以观察二人的神情。
D.张逸关心民生,救助百姓。蜀地发生旱灾时,他让人们修筑堤坝拦截江水来灌溉农田,又向朝廷请求把杀牛者全部释放回家恢复生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
(2)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蜀人以为神。
【小题5】张逸再次被皇帝召见时提出了什么要求?皇帝为何又答应了他的请求?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为监察御史里行,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河决曹村。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
十五万。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诣上党对理,坐贬秩。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黄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B.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C.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D.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同“神宗”一样同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B.里行,官名。唐代开始设置,宋沿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C.中国,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D.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被王安石问及免役的事,用旧法对答。并上报神宗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地方推行走样,让百姓深受其害。
B.黄廉恪尽职守,为官坚持原则。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王中正任职的事,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C.黄廉办事灵活,生性宽厚仁慈。他在黄河曹村决口受灾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能根据灾民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大量灾民存活下来。
D.黄廉认识精辟,理案效果欠佳。他对辽国人要求得到代北地区分析到位,因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加之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他而获罪贬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
(2)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赞字元辅。本名关,后改焉。父延寿,尚明宗女兴平公主。赞幼聪慧,明宗甚爱之,与诸孙、外孙石氏并育于六宅。暇日,因遍阅诸孙数十人,目赞曰:“是儿令器也。”赞七岁诵书二十七卷,应神童举。世宗南征,初遣赞率师巡警寿州城外。世宗归京,留赞与诸将分兵围寿春,赞独当东面。诸将战多不利,赞独持重,自秋涉冬,未尝挫衄。及受诏移军,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会吴遣骁将鲁公绾帅十余万众溯淮奄至,跨山为栅,阻肥水,俯瞰城中。时大军已解围,赞与大将杨承信将轻骑断吴人饷路,又独以所部袭破公绾军,为流矢所中。世宗再征寿春,命造桥涡口,以通濠、泗。令骑帅韩令坤董其役,俾赞副之。属霖雨淮水涨溢,濠人谋乘轻舟奄焚其桥,赞觇知之,设伏桥下。濠人果至,赞令强弩乱发,杀获甚众。及世宗移兵趣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赞亲督役,矢集于胄,虽被重伤,犹力战,遂拔其羊马城。刺史唐景思死焉,团练使郭廷谓以城降。世宗诏褒美之。淮南平,以战功多,授保信军节度。赞入视事,尽去苛政,务从宽简,居民便之。宋初,加检校太师。岁余,改镇延州,受密旨许以便宜行事。将及州境,乃前后分置步骑,绵绵不绝,林莽之际,远见旌旗,所部羌、浑来迎,无不慑服。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又以为河东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虞候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并人乘晦自突门潜犯赞垒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及太祖数劳问,赐良药傅之。太宗即位,进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二年,来朝,未见而卒,年五十五。
(选自《宋史·赵赞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又以为河东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虞候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并人乘晦自突门潜犯赞垒/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
B.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又以为河东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虞候/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并人乘晦/自突门潜犯赞垒/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
C.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又以为河东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虞候/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并人乘晦自突门潜犯赞垒/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
D.开宝二年/太祖将讨晋阳/又以为河东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虞候车驾薄城下/分军四面/赞扼其西偏并人乘晦/自突门潜犯赞垒/赞率众击之/久而方退/弩矢贯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本指仰攀婚姻,后来专指娶公主为妻。古代表示婚嫁的词还有“适”“归”“嫁”“娶”“聘”“妻”等。
B.胄,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胸部、四肢的装具,材质一般为铜、铁。“甲胄”常作为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C.六宅,唐宋时皇帝诸子年长后分院居住,并设十宅、六宅使负责管理诸宅院事务,后只称六宅使。
D.视事,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如“视事三年”。此处指赵赞开始处理政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赞聪慧过人,深受明宗喜爱。曾与明宗的孙子、外孙一起被教导培养,明宗称赞他是个优秀的人才。赵赞幼年就诵读了很多书。
B.赵赞沉稳持重,能够独当一面。世宗曾留赵赞与其他将领分兵围攻寿春,其他将领战事大多不利,而赵赞从秋到冬无一败绩。
C.赵赞体恤百姓,治事宽严有度。他担任保信军节度时取缔苛政,务求宽大为怀;镇守延州,抵达州境,羌、浑百姓都为之顺服。
D.赵赞有勇有谋,作战身先士卒。他诱敌深入,借濠人突然焚桥的机会设伏一举歼敌;面对强敌亲自督战,身受重伤仍继续奋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受诏移军,尺椽片瓦,悉辇而行,城中人无敢睥睨者。
(2)命造桥涡口,以通濠、泗。令骑帅韩令坤董其役,俾赞副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洪遵,字景严,皓仲子也。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以父荫补承务郎,与兄适同试博学宏词科,中魁选,赐进士出身。高宗以皓远使,擢为秘书省正字。中兴以来,词科中选即入馆,自遵始。绍兴二十五年,汤思退荐之,复入为正字。拜起居舍人。奏乞以经筵官除罢及封章进对、宴会锡予、讲读问答等事,萃为一书,名之曰《迩英记注》。其后乾道间又有《祥曦殿记注》,实自遵始。又因面对,论铸钱利害,帝嘉纳之。二十九年,拜中书舍人。殿前裨将辅逵转防御使,王纲转团练使,遵言:“近制管军官十年始一迁,今两人不满岁,安得尔?”时勋臣子孙多躐居台省,遵极言乞明有所止。上皆可其奏。三十年正月,试吏部侍郎。异时选人诣曹改秩,吏倚为市,毫毛不中节,必巧生沮阂,须赂饷满欲乃止。遵明与约,苟于大体无害,先行后审,荐员有定限,而举者周遮重复,请凡如是者得通劾之。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命其尚书苏保衡由海道窥二浙,朝廷以浙西副总管李宝御之。宝兵平江,守臣朱翌素与宝异,朝议以遵尝荐宝,乃命遵知平江。及宝以舟师捣胶西,凡资粮、器械、舟楫皆遵供亿,宝成功而归,遵之助为多。乾道六年,起知信州。徙知太平州。楚地旱,旁县振赡者虑不早,施置失后先,或得米而亡以炊,或阖户饿莩而廪不至。遵简宾佐,随远近壮老以差赋给,蠲租至十九,又告籴于江西,得活者不啻万计。戍兵乘时盗利,曹伍剽于野,尽执拘以归其军。故当大札瘥而邑落晏然。徙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行宫留守。淳熙元年十一月,薨,年五十有五。谥文安。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B.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C.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D.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B.台省,官署名。在汉代是尚书台的别称,后也以“台省”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枢机关。
C.侍郎,原指汉代郎官的一种。三省六部制确立后,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则称侍郎。
D.建康,古称建业。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其为首都,有“六朝古都”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遵治学勤奋,文采出众。年少时发愤读书,枕着书籍睡觉,后与其兄洪适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中得魁首,被赐予进士出身。
B.洪遵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面对当时勋臣子孙大都超越等级位居台省的现象,极力论说请求明令禁止,其奏议皆获皇帝准许。
C.洪遵忠于职守,积极抗金。接受朝廷任命,为同僚提供资粮、器械、舟船等物资,李宝能直捣胶西取得大捷,洪遵功不可没。
D.洪遵赈灾得当,安靖一方。根据受灾情况供给食粮,免除十分之九的租税,还买粮食赈济灾民,又将乘乱盗掠的戍兵缉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兵平江,守臣朱翌素与宝异,朝议以遵尝荐宝,乃命遵知平江。
(2)旁县振赡者虑不早,施置失后先,或得米而亡以炊,或阖户饿莩而廪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