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白朴,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字太素,号兰谷。幼年时蒙古军攻占东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终生不仕。作杂剧16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②忘机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古代诗人认为鸥鹭才没有“机心”,愿与鸥鹭为友。
【小题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支曲子的一、二两句,对仗工丽。作者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色渲染景物,色彩明艳,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
B.“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秋江浩淼,江面上白鹭沙鸥自在飞翔,点面结合,动静相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鸥鹭秋江图。
C.作者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其中的“傲”字表明了作者鄙弃官场,淡泊宁静的高洁志趣。
D.这首小令辞藻华丽,风格雄浑豪放,鲜明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生活理想。
【小题2】本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21 06:4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①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而何可以不游也?
②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③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④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缀文研经,三十余年矣。(甲)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乙)世之士,阖门称雄,矜己自大,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而无憾。(丙)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丁)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⑤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 ,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有删减)

注 ①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B.也C.哉D.矣
【小题2】分析第②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方式不同。
B.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同伴不同。
C.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地点不同。
D.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原因不同。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们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
A.(甲)B.(乙)C.(丙)D.(丁)
【小题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抃,字梦得,眉州眉山人。抃读书属文,中进士甲科,以大理评事通判绛州。皇祐中,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制下,谏官韩绛论奏抃非纠绳才。抃即手疏曰:“臣观方今士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捷给若啬夫者谓之有议论,刻深若酷吏者谓之有政事。谏官所谓才者,无乃谓是乎?若然,臣诚不能也。”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抃辞以任言责不当兼事局,乃止。   在台,数言事,不为矫激。帝欲除入内都知王守忠领武宁军节度使,抃奏罢之。温成皇后葬,以刘沆为监护使,抃奏沆为宰相,不当为后妃护葬丧事。时又议为后建陵立庙,抃率官属言非礼。因相与请对,固争不能得,伏地不起,帝为改容遣之。 御史请罢宰相梁适,未听,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宰相陈执中婢为嬖妾张氏榜杀,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抃复与官属请对论列,疏十上,适、执中卒皆罢。改翰林学士承旨,帝读《史记·龟策传》,问:“古人动作必由此乎?”对曰:“古有大疑,既决于己,又询于众,犹谓不有天命乎,于是命龟以断吉凶。所谓‘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既而枢密副使程戡罢,帝欲用旧人,即以命抃。岁中,参知政事。抃性笃厚寡言,质略无威仪。居两府,年益耄,无所可否。御史韩缜弹奏之,罢为观文殿学士。英宗即位,进户部侍郎。告老,以太子少傅就第,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节选自《宋史·孙抃传》)
【小题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B.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C.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D.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甲科,在宋代科举制度中,甲科、乙科都是指进士而言的,甲科是优于乙科的。
B.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之地,《礼记》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C.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D.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科举、财政等,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户部侍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抃性格笃厚,言辞温和公正。他不认同找别人的事、攻击别人、嘴巴快捷、行事刻毒是谏官有才能的表现,亦是议事不发表偏执的言论。
B.孙抃在职尽责,维护朝廷礼仪。有人建议为皇后建陵立庙,以孙抃为首的官员都说这样做违背礼仪,他伏地进谏,皇帝因为他脸色都变了。
C.孙抃不惧权贵,能够仗义执言。他请求罢免宰相梁适,皇帝不听,他就上奏章告诫皇帝说不罢免梁适不能平息众人的议论,那最终他的请求得到落实。
D.孙抃通晓典籍,解说周详深刻,面对皇帝的质问,他从古人有疑难之事时的的做法来解释,即自己的决定加上众人的意见见解,也要用卜筮来询问上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
(2)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畋,字乐道。进士及第。庆历三年,湖南瑶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殿中丞,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及战孤浆峒,前军衄,大兵悉溃,畋踣岩下,藉浅草得不死。卒厉众平六峒,以功,迁太常博士。未几,坐部将胡元战死,降知太平州。岁余,贼益肆。帝遣御史按视,还言:“畋尝战山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乃授荆湖南路兵马钤辖。贼闻畋至,皆恐畏,逾岭南遁。又诏往韶、连等州招安之。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赀,纳质使还。蛮平,愿还旧官,改知随州。召还,复起居舍人,入为三司户部副使,迁吏部员外郎。奉使契丹,以曾伯祖业尝陷虏,辞不行。河北旧以土绢给军装,三司使张方平易以他州绢。畋既同书奏闻,外议籍籍,又密陈其不可。久之,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上言:“愿择宗室之贤者,使侍膳禁中,为宗庙计。”旧制,内侍十年一迁官。枢密院以为侥幸,乃更定岁数倍之。畋言:“宜如文武官僚例,增其岁考。”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徒者,即倍其年。议者谓畋以士人比阉寺为失。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初,山下讨蛮,家问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故屡破诸峒。及用之岭南,以无功斥,名称遂衰。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
(节选自《宋史·杨畋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B.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C.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D.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居舍人,官职名,隋炀帝时始置,属于内史省,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出入,也称宫禁。
C.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但庶人不能设庙;也是王室或国家的代称。
D.岁考,古代每三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除四书五经、五言六韵外,晚清还有策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畋剿贼有功,官职升迁。庆历三年,杨畋担任殿中丞,亲自率领士卒深入峒地讨伐盗贼,虽经挫折,最终平定了六峒,因战功卓著升为太常博士。
B.杨畋善听意见,顾全大局。三司使张方平不用土绢做军装的事,杨畋本来是报请皇帝认可的,但因为朝廷外部的议论,他又秘密地上奏陈述不能做的原因。
C.杨畋敢于直言,遭受非议。杨畋上书对宦官升迁之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当时有人议论说杨畋把宦官和朝中文武大臣相提并论是有失礼节的行为。
D.杨畋带兵有方,屡败贼寇。杨畋讨伐蛮人时,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如果有家里的来信,就随即烧掉不看,以免影响自己和军心,所以多次打败贼寇。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赀,纳质使还。
(2)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徒者,即倍其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芙蓉”是荷花的别名,采莲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此词开篇却规劝人们“休去采芙蓉”,只是因为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
B.“秋江烟水空”中的“空”字是“空荡荡”的意思,言秋江之萧条空阔,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片迷茫的江水。此句补充说明了“休去采芙蓉”的原因。
C.词的上片,词人借景抒情,选取“秋江”“烟水”“斜阳”“征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日暮秋景图,营造了哀婉凄迷的意境,将闲愁与景色融为一体。
D.“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满腹愁情却无处排遣,愁眉不展双眉紧锁的词人形象,突显其愁之浓之深之重。
E.这首词上片写“闲愁”,是触景生情所致;下片写“心事”,是闲愁的具体说明。此词在揭示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写法,十分讲究内在逻辑。
【小题2】赏析下片“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三句。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尚志斋说(节选)

元·虞集

①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 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②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③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小题1】与本文最为接近的一种文体是(   )。
A.记B.传C.赋D.论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一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1)正尔身,守尔法 (2)养尔气,畜尔力 (3)良尔弓,直尔矢
A.(1)(2)(3)B.(3)(2)(1)C.(2)(1)(3)D.(1)(3)(2)
【小题3】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向不明确,好比行舟没有方向,多半会成为庸人。
B.志向不明确,人生就会没有底线,多半会无所成就。
C.没有特定的志向,好比行舟没有方向,注定会无所成就。
D.没有特定的志向,人生就会没有底线,注定会成为庸人。
【小题4】第①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5】简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