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字孟节,歙州新安人。父谔,字昌言,南唐秘书丞、通判鄂州。宋师南伐,与州将许昌裔叶议归款,太祖召见,劳赐良厚,授右赞善大夫。太平兴国中,即除西川转运副使。累迁荆湖、江、浙等道制置茶盐副使。
秉举进士,仪状丰丽,属词敏速,善书翰,太宗喜之,擢置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深为宰相赵普所器,以弟之子妻之。会有荐其才,得知郑州。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唐朝故事,南省首曹罕兼掌诰,多退为行内诸曹郎。至是,用此制,其后进改,多优迁首曹,遂隳旧制矣。
真宗嗣位,进秩兵部郎中、判昭文馆。时草叙用官制,有“顷因微累,谪于遐荒”之语,上览之曰:“若此,则是先朝失刑矣。”遂除秉左谏议大夫,连知颍、襄二州。丁母忧,起复,知河南府。景德初,徙河阳,换澶州。车驾将幸河上,道出韦城,秉迎谒境上,俾预从官侍食。
召归阙,复判吏部铨,拜工部侍郎、同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纠察在京刑狱。出知永兴军府,会祀汾阴,为东家留守判官,转礼部待郎,加枢密直学士,复知并州。将行,恳求御诗为饯,上为作五言赐之。
秉典藩府,无显赫誉,及再至太原,临事少断,多与宾佐博弈。虽久践中外,然无仪检,好谐戏,人不以宿素称之。好饬衣服,洁馔具,每公宴及朋友家集会,多自挈肴膳而往。家甚贫,常质衣以给费焉。
(节选自《宋史·张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
B.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
C.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
D.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会以赵昌言为制置茶盐使/秉与薛映副之/入为右计司河南西道判官/俄换盐铁判官/知审官院 |
A.除,文中是任命、授予官职的含义,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拜”“授”“迁”等。 |
B.秩,在古文中可以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本文是后一种含义。 |
C.丁母忧,也称“丁内艰”。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 |
D.军,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而是指中国宋代行政区域名。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 |
A.张秉出身仕宦,其父曾受重用。宋师南伐时,张秉的父亲张谔归顺宋太祖,被授予右赞善大夫一职。其后还担任过转运副使、制置茶盐副使等职。 |
B.张秉才貌双全,得到皇帝赏识。他考中了进士,因仪表英俊,又文思敏捷,擅长写书信,得到了宋太宗的喜爱,在科举考试中被列为进士甲科。 |
C.张秉仕途通达,屡次担任要职。他从将作监丞、宣州通判开始步入仕途,之后多次担任京官和地方官,一直得到皇帝的信任,没有被贬谪的经历。 |
D.张秉不喜欢摆架子,又喜好洁净。他虽然长时间在朝中或京外做官,但不讲究礼仪,喜欢开玩笑,即使去参加朋友集会,也会带着自己的餐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