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上阕“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巧妙,并简要分析原因。
【小题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02 08:3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D.结尾“回首望云中”,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小题2】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纠缠)人”。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紫岩张公游   游:游历
B.其得上眷如此 眷:宠爱
C.莫辞更坐弹一曲   更:再次
D.是谁之过与 过: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常以踞鞍草檄自任 斧斤以时入山林
B.或疑其交游非类 余嘉其能行古道
C.公勉为之出  为天下笑者,何也
D.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为论者所斥
B.上怜其才,公旋即复用
C.甚善矣,子之不治东阿也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如果按照传统礼仪,表示我们对陆游的尊敬,称陆务观才更合适。
B.礼部郎,即礼部侍郎,为礼部最高长官。“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务。
C.歌诗,即诗歌。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2)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