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注: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虚写出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小题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4 04:1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小题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
【小题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
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①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上阕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D.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E. “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小题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谪居铅山(今属上饶)期间。辛茂嘉为作者族弟,他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②指汉代将军李陵。他兵败投降,身陷匈奴,不得回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所用韵脚声音短促,宜于展示作者伤痛、悲愤的心情,令读者更易与作者激越峭拔的情绪产生共鸣。
B.词的开篇实写三种禽鸟悲啼,一直啼到春归花谢,营造浓烈的悲侧气氛,旨在寄托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
C.上阕连用“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幽居”“庄姜送归妾”三典,意图表明人间离别之悲远比自然之哀更加切峻。
D.下阕使用“李陵兵败投降”“荆轲易水诀别”二典,意蕴深远。将军百战,壮士悲歌,更烘托慷慨悲壮之情。
E. 词末“谁共我,醉明月?”生无疑之问,虚写与茂嘉相别之后鸟啼亦绝,作者凄然独酌,伤感无人相伴。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