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齐,洛阳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进士,历任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宋室南渡后,累官至参知政事。
【小题1】请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景象。
【小题2】“二十余年如一梦”,词人感慨 ________________;“闲登小阁看新睛”,词人感慨__________________ ;“渔唱起三更”,词人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02:4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兹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小题1】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
【小题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宋诗创作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C.黄庭坚在文字上特别下了大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作者感到欣慰并予以赞赏。
D.赵紫芝、翁灵舒等人,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渐渐恢复接近了他们清寒苦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也大多模仿这种诗体,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作者对此感到悲哀。
【小题3】你是否同意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以所学过的宋诗为例,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三句中的“万斛”是说诗人喝酒特别多,表现内心的忧愁。
D.“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小题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B.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绝望。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C.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D.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小题3】关于诗歌的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这两句是对仗。
B.写景层层递进,层层渲染。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
C.“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
D.以“万斛”江水写愁,使用夸张与拟人的手法,将无形之愁写得生动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