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綦叔厚尚书登第后,僦马出谒,道过一坊曲,适与卖药翁相值。药架甚华楚,上列白陶缶数十,陈熟药其中,盖新洁饰而出者。马惊触之,翁仆地,缶碎者几半,綦下马愧谢。

翁,市井人也,轻而倨。不问所从来,捽其裾,数而责之曰:“君在此尝见太师出入乎?从者唱呼以百数,街卒持杖前诃,两岸坐者皆起立,行人望尘敛避。亦尝见大尹出乎?武士狱卒,传呼相衔,吾曹见其节,奔走不暇。今君独跨敝马,孑孑而来,使我何由相避?”凡侮诮数百言。恶少观者如堵。

綦素有谐辨,不为动色,徐徐对之曰:“翁翁责我甚当,我罪多矣。为马所累,顾无可奈何。然人生富贵自有时,我岂不愿为宰相?岂不愿为大尹?但方得一官,何敢觊望?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吾虽不善骑,必不至单马撞入,误触器物也。”恶少皆大笑称善,翁亦羞沮,以俚语谓綦曰:“也得,也得。”遂释之。井子者,刘氏所居,京师大药肆也,故綦用以为答。

(洪迈《夷坚丙志》卷14《綦叔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与卖药翁相 值:碰上
B.药架甚楚   华:华美整洁
C.行人望尘敛避 敛避:退避
D.恶少观者如 堵:堵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新洁饰出者 小学大遗
B.捽裾     人亦念
C.从者唱呼百数 臣具表
D.不动色   则芥之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药翁被撞倒后,拉扯着綦叔厚责备不已,话语尖刻,表现出“轻而倨”的一面,最后被綦叔厚说得无言以对,用俚语解嘲了事,又表现出拙朴的一面。
B.綦叔厚先赔礼道歉,示人以弱,然后巧妙表明自己的官员身份,让对方产生敬畏感,最后反唇相讥,令对方“羞沮”退让,表现出老练高明的语言技巧。
C.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描写简洁生动,惊马冲撞药缶、老翁的不依不饶、綦叔厚的不动声色、市井人众的围观等,都很有现场感,仿佛令人置身于里坊街巷之间。
D.文章主要记载了綦叔厚以谐辨对答解围的轶事,但卖药翁的话语却反映了太师、大尹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做派,折射出当时高官的盛气骄横及对百姓的骚扰。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君独跨敝马,孑孑而来,使我何由相避?
⑵翁翁责我甚当,我罪多矣。为马所累,顾无可奈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7 01: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释】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 “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
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 “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 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
【小题3】【小题4】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词人抒发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方侧席高人,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1。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2。既至,栉垢爬痒3,民获苏,郡以大理。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4,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见夫落落高标,陵轹5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6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7,便有濠濮间趣。回视轩冕8,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

注释:(1)钓筑间:指隐居生活。(2)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3)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4)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5)陵轹:压倒。(6)骫:盘曲。(7)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8)轩冕:指官位爵禄。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B.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C.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D.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所以慰惫懑者   思所以大庇我民
B.得古松蔚,公将羽仪天朝
C.临大节不可夺     是故可友不可屈
D.公独有取松竹焉者 以措天下泰山之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有举用征聘之意,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古代表示征召举荐的词语还有征、辟、察、荐、举等。
B.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本义指亲和,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即使遵从礼制,也是做表面文章,毫无意义。
C.《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D.鸾鹄,凤凰与天鹅。成语鸾停鹄峙,出自明代袁宏道《洪寿太母七十序》,比喻子孙贤俊。本文中比喻贤臣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土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2)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贺新郎
宋·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不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弹铗: 铗,剑。《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腮”。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鱼吃。②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 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杜陵:指杜甫,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弹铗西来路”,下笔开门见山,直接借冯谖弹铗的故事,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梦里寻秋”的“秋”有隐喻国势衰弱之意,“寻秋”两句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以及面对沦落的北地江山却无门报国的痛心。
C.“想雁信家山何处?”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却不知家在何处。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更令人生出万千感慨。
D.下片首句“男儿事业无凭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委婉揭示了自己功名事业毫无着落的原因,又引出了对当年放浪形骸的回忆。
【小题2】请联系全词内容,从形象刻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片画线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