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遣八使行风俗 徇:巡行
B.余人受命部  之:到
C.纲延置上,问所疾苦  坐:通“座”,座位
D.二千石有罪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为公子,厉布衣之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婴等上书乞留,许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欲文德服叛 夫夷近,则游者众
D.纲何尝能弭东南盗 此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小题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张纲“对张婴晓之以理”的一组是(  )
①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②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③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
④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
⑤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⑥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
A.③④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广陵宼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C.张纲先邀请张婴坐在上座,向其询问疾苦;然后晓之以理,向他提出六方面关系到他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张婴醒悟,当即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铁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2)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3 05: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三登乐

范成大①

路转横塘②,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③,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④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②横塘: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小题2】“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复见花开人又老, 横塘寂寂柳依依。(唐·李嘉祐《伤吴中》)
B.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唐·韩偓《横塘》)
C.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D.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小题3】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

注:楝:音liàn,落叶乔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①
(南宋)吴潜
铁瓮②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③。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 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该词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间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屹立长江中。②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③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对 峙,俱屹立大江中。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从“铁瓮”起笔,次句聚焦“金焦”,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和金山、焦山东 西相对的壮观之势。开篇概括有力,起笔不凡。
B.万里江流从东边滚滚而来,伴着晨风,卷起惊涛骇浪。“注”“卷”两字用力极大,突 显江水浩大的声势,衬出山水相间的壮丽景致。
C.词的上片长于写景,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俯有仰,有明有暗,但作者仍 觉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
D.下片首三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表达了词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之 情。
E. 本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舒卷,自然浑成。上片写景色十分 壮阔开朗,下片怀古而生尘世之慨,但总体上并不消极。
【小题2】通读全词,请梳理词人的情感脉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方侧席高人,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1。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2。既至,栉垢爬痒3,民获苏,郡以大理。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4,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见夫落落高标,陵轹5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6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7,便有濠濮间趣。回视轩冕8,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

注释:(1)钓筑间:指隐居生活。(2)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3)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4)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5)陵轹:压倒。(6)骫:盘曲。(7)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8)轩冕:指官位爵禄。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B.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C.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D.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所以慰惫懑者   思所以大庇我民
B.得古松蔚,公将羽仪天朝
C.临大节不可夺     是故可友不可屈
D.公独有取松竹焉者 以措天下泰山之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有举用征聘之意,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古代表示征召举荐的词语还有征、辟、察、荐、举等。
B.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本义指亲和,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即使遵从礼制,也是做表面文章,毫无意义。
C.《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D.鸾鹄,凤凰与天鹅。成语鸾停鹄峙,出自明代袁宏道《洪寿太母七十序》,比喻子孙贤俊。本文中比喻贤臣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土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2)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