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心寺①
柴望
寺比金焦②彻夜开,一山恰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③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恨,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作者在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先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再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景象极为壮观。
D.第六句是虚写,写遗老们谈论起往日上皇曾经避兵此地,渡过此江。
E. 最后句以景结情,表达兴亡之痛,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了。
【小题2】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5 11:0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 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④吹:通“炊”。
【小题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解说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扣“早发”,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发。“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可见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B.诗的颔联扣住诗题中的“竹下”,描绘了山区清晨特有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颈联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
D.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则勾画了绕山穿桥的小溪的身影。这两字显然脱胎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且与原句意境相似。
E. 这首诗,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沿途景物的特征,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于景物之中,表达了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写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此时陆游被罢官回山阴家居十几年,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
②郑虔,文才很高,诗、书、画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
③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指书信。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两项是
A.诗人的山阴故居,乃水乡泽国,家中备有小船,他卧于舟中,想起在朝为官的旧友都已作古,不禁心 生感慨。
B.额联写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美梦,把他从梦寐以求的万里关河之境拉回到束手无为的咫尺小舟之中。
C.颈联写诗人梦醒后叹息郑虔有才却生活困顿,李广功高却难以封侯,表达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愤慨 之情。
D.尾联诗人笔锋一转,回忆少年时代自由自在,不识人间愁苦滋味,只在精美的信笺上写些多愁善感的 词句。
E. 全诗结构严谨,首联中之“卧扁舟”,对上而言,紧承诗题《枕上作》之“枕上”,对下而言,开启“孤枕梦”的出现。
【小题2】诗人罢官还乡,其情感异常复杂,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