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1 11:2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皆以杏仁澄之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
B.而
C.所
D.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东西是“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小题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小题4】分析第②段“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的作用。
【小题5】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