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撩起下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C.子瞻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D.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改官。在之前后加字以区别,如“转迁”指调职;“左迁”指降职。本文中指贬职。
B.幅巾,本指条形帛巾,这里戴着帛巾。古代男子以帛巾裹头束发,以示儒雅风流,超凡脱俗。
C.陵阜,文中指冈陵土丘。陵,大土山;后引申为“坟墓”。秦以后专称帝王的坟墓。阜,指凸起的土山。
D.移日,日影移动,文中的意思是指时间过得很快,与“移时”“移晷”的意思基本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妙。文章既描写苏轼游山建亭的行动,又极力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二者相辅相承。
B.文章内容有“三乐”。一是游山玩水,建亭赏景,赏心悦目之乐;二是寄情山水,怡然自适之乐;三是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超然洒脱之乐。
C.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技巧,熔比喻、排比、反问于一炉;句式整散结合,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D.本文情感深沉而丰富。与《前赤壁赋》一样,两篇文章都在伤时忧国的同时,在景物的描写中表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06:1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碌/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B.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为乡。
C.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D.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明确指出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作用,认为“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B.且苏辙爱好游历,见闻广博。为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去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秦汉古都、天子宫阙,聆听欧阳修的宏词博论因此眼界大开。
C.苏辙志向高远,境界宏阔。他很庆幸能有空闲研习文章,学习为政之道,他求见韩太尉,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
D.苏辙持正不阿,文辞恳切。他因为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拜见之意,并非是为了求取高官:行文中虽有对韩琦的赞美之辞,但也属自然流露。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__________。(用课文原句回答)
【小题2】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________。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小题4】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