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游玉华山记

(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①,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凰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崖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六人者,或有官守,或有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有独力,而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唐有天下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于歌诗。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政之美,宜其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为恨哉。然荒崖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末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注)①然:“燃”的古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B.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C.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D.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尺只瓦无有存者 垣:墙壁
B.而亭广厦 危:高耸
C.至或于歌诗 形:形状
D.然荒崖谷之崎危 穷:幽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既写到了野火谷、珊瑚谷、兰芝谷等自然景观,又介绍了唐故宫等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玉华山的喜爱。
B.作者和六人结伴同游,既游览前代的宫殿,又向当地老人询问这里的许多旧事,但因各种缘故都不能久留此处,深以为憾事。
C.作者听到当地人多在谈论玄奘逸事,却没有听到什么称赞唐太宗的话,于是感慨人们喜欢说放诞无稽之事,而易忘中正之道。
D.整篇文章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2)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12: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以景起头,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之景,气象凄迷,景物优美。
B.上片第二句,俯瞰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
C.“使人愁”三句直抒情怀,“长安”代指北宋京成汴梁。作者这样一个才气纵横,政绩斐然的人,却半生潦倒,功名蹭蹬。所以,这“使人愁”,不只是因为大江东去,更是有着被贬他乡、政治失意的深沉内容。
D.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黄昏到黑夜。
E.由于近观,渔灯“几点”而“小”,看到清清楚楚;由于远望,故所见客帆“一片”,给人以多的感觉。从用字说,“几点”对“一片”,“近坞”对“前浦”,一写少和多,一写近和远,概括出词人当时目力所见的空间范围。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龟山先生行状
宋·吕本中
先生讳时,字中立,姓杨氏,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其先本蜀人,唐初徙居江州湖口,次居河南开封府顾释县。先生八九岁能赋诗,人咸异之。弱冠时游于邵武学,有声,确然以道学自任。年二十三,膺太学荐,遂登徐铎榜进士第。
哲宗即位,时天下翕然共趋王氏之学。先生独斥其不知道,妄以私智说眩瞀学者耳目。先生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丞相蔡京客张觷,言于京曰:“今天下多故,事至此必败,宜急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问其人,以先生对。京因荐之。
寻,上疏请复祖宗旧法,除熙宁以来新政;太学生伏阙,乞留李纲、种师道,军民从之者数万人。执政虑其生乱,公言:“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今告中外,乃推平贼和议之功归二人者,非先王宪天自民之意,宜收还榜示,以慰人心。”
高宗即位,初以先生为工部侍郎。陛对,言:“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上然之,除兼侍讲。未几,以老疾求去。乃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先生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后奉祠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先生为“程氏正宗”。
先生天资仁厚,宽大能容物,幼丧母,哀毁如成人。事继母尤谨。本中尝闻于前辈长者,以为明道先生温然纯粹,终身无疾言色,先生实似之。自二程推明圣学,学者日广。然传之久,往往失旨趣,支离泛滥。先生推己遇物,为之折衷,轻重先后,如鉴之照形,度之量物,无毫发差者。自崇宁、大观以后,先生名望益重。陈公瓘、邹公浩皆以师礼事先生,而胡公安国诸人实传其学,圣人之道为不坠也。然先生歉然,未尝自满。世之学者有志于善,睹先生所以事师交朋友,可以为法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妄以私智说眩瞀学者耳目   曲:邪僻不正
B.金割地  捐:捐献
C.今告中外 敷:宣告,陈述
D.终身无疾言色     遽:严厉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年少时聪颖好学,八九岁就能吟诗作赋,得到人们的称赞,成年时在邵武游学,以传播理学为己任。
B.杨时在担任地方官吏时,声誉名望日益高涨,四方人士不远千里前来跟从先生学习;他还多次上书谏言,得到皇帝认可。
C.杨时对理学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人称为“程氏正宗”。
D.杨时在侍奉老师和交朋友方面,可以作为后人的榜样,但作者遗憾他的思想学问没能得以传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多故,事至此必败,宜急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
(2)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
【小题4】杨时在传承程氏理学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待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 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 ②掖垣:指皇宫。  ③轸顾:深切顾念;侵渔:即侵夺。
【小题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小题4】(小题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
【小题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宇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徳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稆,餔糒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衣。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乆代武。崔旰杀英乆,杨子琳、柏贞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甫集初六十卷。令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搜裒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大宋宝元二年十月,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王洙原叔记。

(选自《<杜工部集>记》王洙)

注:①餔糒,būbèi,指食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胄曹,胄是盔甲,曹是指管理这些东西、掌管库府锁匙的小官。
B.浮游,即漫游,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
C.大宋宝元,大宋是指北宋,宝元是指仁宗年号,与“大历”不同朝代。
D.王洙原叔,这种称谓法与我们学过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
B.杜甫正直耿介,看不得好人受屈。杜甫为房琯罢相一事上疏,受到贬黜,直到严武的帮助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
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
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收集了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
(2)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