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钓    台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前年到睦州,又值足有疾,且雨甚,不得上。今从台荡归,以六月五日上钓台也。肃入先生祠,古柏阴风,夹江滴翠,气象整峻,有俯视云台之意。由客星亭右,径二十余折,上西台,亭曰“留鼎一丝” , 复从龙脊上骑过东台,亭曰“垂竿百尺” 。附东台一平屿,陡削畏眺。一石笋横起幽涧,蹇仰恣傲,颇似先生手足。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风冷骨脾。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
亭中祠中,俱为时官匾尽。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此未曾梦见文叔,何知子陵?子陵诚高矣,而必求所以高在不仕,则蟠溪之竿,将投灶下耶?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子陵薄官,许由薄皇帝,人不咏许由而但咏子陵者,则皇帝少而官多也。身每在官中,而言每在官外也。夫兰桂之味,以清口出之,则芳;以嗳气出之,则秽。咄咄子陵,生得七里明月之眠,死被万人同堂之哄,子陵苦矣。然则尽去其文乎?曰:“山高水长,存范仲淹一额可也。”(取材于王思任《王季重杂著》)
注:①子陵:东汉严子陵。少时曾与刘秀游学,刘秀即位后,他更名隐居。相传刘秀曾三次遣使相邀,才使得严子陵入京。 二人畅叙友情并同榻而卧,沉睡间,严子陵以一足压在刘秀腹上,刘秀毫不介意。②文叔:南宋新昌人,身处危世,仍思出仕报国。③蟠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小题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许习险 习:靠近B.径二十余折 径:经过
C.蹇仰恣傲 恣:放纵D.子陵薄官 薄: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1
A.俱为时官匾尽既自以心为形役
B.何必鲂鲤大王来何操
C.尧让天下于许由,师不必贤于弟子
D.夫兰桂之味行李之往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按照空间顺序描写登台的经过:由严子陵祠经客星亭上西台,转而到东台;后写由登台而引发的感慨。
B.作者写钓台柏树荫翳蔽日,冷风习习,古树沿江而立,青翠欲滴,意在突出严子陵祠周围环境的幽静、气氛的肃穆。
C.世人认为应把所有的匾额都废弃,只留范仲淹写的“高山水长” 即可,因为这四个字最能凸显严氏的清高品行。
D.本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不仅为了赞颂严子陵的清高,更为了以严子陵为鉴,照出世间官宦们的种种丑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4分)
译:
(2)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4分)
译:
(3)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4分)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8 10: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遥襟甫畅甫:美好
B.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
C.识盈虚之有数数:定数
D.君子见机机:预兆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睇眄于中天且益坚
B.气凌彭泽樽岂效穷途
C.极娱游暇日屈贾谊长沙
D.奉宣室何年处涸辙犹欢
【小题3】下列对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3分)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3分)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4分)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只,仅仅。
C.举疾手蹙而相告曰 蹙安页:皱眉头。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诸侯王。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感到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而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2)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吾王不,吾何以助 豫:游乐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打算
C.为我作君臣相之乐说:通“悦”
D.畜君者,君也 好:喜爱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B.师行而粮食
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从兽无厌谓之荒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仰不足事父母
B.①吾何修而可以比先王观也 ②今王鼓乐
C.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②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D.①不得而其上者 ②觉今是而昨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