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钓    台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前年到睦州,又值足有疾,且雨甚,不得上。今从台荡归,以六月五日上钓台也。肃入先生祠,古柏阴风,夹江滴翠,气象整峻,有俯视云台之意。由客星亭右,径二十余折,上西台,亭曰“留鼎一丝” , 复从龙脊上骑过东台,亭曰“垂竿百尺” 。附东台一平屿,陡削畏眺。一石笋横起幽涧,蹇仰恣傲,颇似先生手足。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风冷骨脾。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
亭中祠中,俱为时官匾尽。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此未曾梦见文叔,何知子陵?子陵诚高矣,而必求所以高在不仕,则蟠溪之竿,将投灶下耶?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子陵薄官,许由薄皇帝,人不咏许由而但咏子陵者,则皇帝少而官多也。身每在官中,而言每在官外也。夫兰桂之味,以清口出之,则芳;以嗳气出之,则秽。咄咄子陵,生得七里明月之眠,死被万人同堂之哄,子陵苦矣。然则尽去其文乎?曰:“山高水长,存范仲淹一额可也。”(取材于王思任《王季重杂著》)
注:①子陵:东汉严子陵。少时曾与刘秀游学,刘秀即位后,他更名隐居。相传刘秀曾三次遣使相邀,才使得严子陵入京。 二人畅叙友情并同榻而卧,沉睡间,严子陵以一足压在刘秀腹上,刘秀毫不介意。②文叔:南宋新昌人,身处危世,仍思出仕报国。③蟠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小题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许习险 习:靠近B.径二十余折 径:经过
C.蹇仰恣傲 恣:放纵D.子陵薄官 薄: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1
A.俱为时官匾尽既自以心为形役
B.何必鲂鲤大王来何操
C.尧让天下于许由,师不必贤于弟子
D.夫兰桂之味行李之往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按照空间顺序描写登台的经过:由严子陵祠经客星亭上西台,转而到东台;后写由登台而引发的感慨。
B.作者写钓台柏树荫翳蔽日,冷风习习,古树沿江而立,青翠欲滴,意在突出严子陵祠周围环境的幽静、气氛的肃穆。
C.世人认为应把所有的匾额都废弃,只留范仲淹写的“高山水长” 即可,因为这四个字最能凸显严氏的清高品行。
D.本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不仅为了赞颂严子陵的清高,更为了以严子陵为鉴,照出世间官宦们的种种丑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4分)
译:
(2)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4分)
译:
(3)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4分)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8 10: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产坏晋馆垣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
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
(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公:指鲁襄公。②闬闳:指馆舍的大门。 ③甸:甸人,掌管柴火的官。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 ④巾车;管理车辆的官。脂:指加油。辖。车轴头的挡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B.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C.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D.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讳言“死”,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B.《左传》依《春秋》为序,采用鲁国纪年,所以“我”是以史官口吻,指的是鲁国,《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我”亦指鲁国。
C.“执事”敬称对方。敬称针对不同对象,古代称呼可有多种,对一般人可用“公、君、上、丈人、夫子、足下、阁下”等。
D.“宾至如归”意思是客人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多形容招待周到、殷勤、使客人十分满意、自在。现在仍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是个小国,夹在大国当中受气,此行是去献贡物,是去“朝圣”,表示对盟主的恭敬。
B.因为晋君没有接见,子产就动怒拆毁了该国客舍的围墙,还以巧妙动听的言辞,说得对方连赔不是,不仅国君出来接见,而且把郑国进贡的礼品还给了郑伯。
C.郑为小国,晋是盟主,子产竟拆毁晋国的馆舍围墙。当晋君着人责问子产时,子产句句针锋相对,义正而不阿,词强而不激,说得士文伯无话可答,文子也只好虚心接受意见。
D.本文写了郑国君臣在晋国所受到的冷遇和礼遇的两个不同的场面,反映出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轻慢态度和小国对大国的抗争精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2)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烟艇记

陆游

①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

②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然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邪?”

③陆子曰:“不然。新丰非楚也,虎贲非中郎也,谁者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

④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鉏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获钓鱼而卖芰芡,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钓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昊歌,顾不乐哉!

⑤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⑥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小题1】第①段中将两间小屋命名为“烟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2】第⑤段中“彼”和“此”分别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游以“烟艇”命名自己的居室,以寄托自己的志趣,填补自己“求之不得”的缺憾。
B.客人对主人把小屋比作“烟艇”,虽有不同见解,但也十分赞赏。
C.“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句的意思是:怎么能知道这小屋果真就不是烟艇呢。
D.有人评价这篇文章有“弦外之音”,即表面作旷达语,实际寓有陆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
【小题4】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①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②。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③圮族④。”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⑤。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⑥,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⑦。”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释 ①吁俞:吁,感叹声;俞,犹言“然”,表示应允。 ②祥刑:慎刑。 ③方命:即弃命。 ④圮族:毁族。 ⑤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⑥祉:犹喜也。 ⑦沮:止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惩创之矜:同情
B.故其吁俞之声,欢惨戚休:喜悦
C.当尧之时,皋陶为士:读书人
D.君子如祉,乱庶已。遄:迅速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其爱民之深,忧民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B.其言忧不伤,威而不怒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
C.赏不以爵禄,刑不刀锯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罔不势象形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A.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B.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C.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D.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策论的题目只是规定文章的内容,并不强求赞成或者否定,仅仅是要求对此问题发表高见。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
B.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作者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第二段作者又引用体现了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又从罚不善和赏善两方面依次展开论证,深化主旨。
C.赏罚之道,要完全掌握它,并非易事。轻重的分量,也难以掂得很准。所以作者从经文中拈出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
D.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作者看来,统治者动辄施以刑罚,“慎刑”者不多见。所以文章提出的赏善惩恶皆本着忠厚的原则,表现了作者希望不要滥杀无辜的良好愿望。
【小题5】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乐其始而勉其终
(2)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4分)
(3)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