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注)①槎(chā):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小题1】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七言______;从内容上看,第一首诗围绕溪水描写了______幅画面,第二首诗描绘了清幽静谧又春意盎然的独特情境。
【小题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9 06:4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miǎn)、勮(jù)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畸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六。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父福畸坐勃左迁交趾令。勃往省,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B.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C.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D.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B.参军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
C.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侍郎为吏部最高长官。
D.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代的这种习惯用语沿袭至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父、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③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杨行密:唐昭宗时淮南节度史,后称帝自号为吴,据有淮南一带地盘。②秩欲:深失之欲。③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小题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矣B.邪C.焉D.夫
【小题2】对第①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数量与各自的命运。
B.溪旁人把最大的石头当作神祭祀因其姿态非凡。
C.菱溪之名原无记载,只有通过考察与询问了解。
D.菱溪得名的真实原因是避杨行密的名讳而改名。
【小题3】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
A.叙议结合B.对比反衬C.欲扬先抑D.借题发挥
【小题4】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①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②贼:指窥察。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且
B.则
C.乃
D.而
【小题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小题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小题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时五等废,炀帝熹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需皆市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过自畏慎,每上表疏,。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B.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C.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D.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特指五等爵制。
B.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谥。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高祖、炀帝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杀后,他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上路了,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C.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高祖时,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