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倚歌而和之 和:应和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整理    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C.肴核既尽  既:既然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杂乱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正襟危坐 危坐:端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饮酒乐甚   寄蜉蝣于天地
B.扣舷而歌之 与山间之明月
C.客有吹洞箫者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望美人兮天一方D.哀吾生之须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这一段是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也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D.第四段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所以说是科学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2 09:1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籍请公按视 按:巡视
B.未除,丁天章公忧    除:巡视
C.乞独坐其事,不报    报:回复
D.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 喻:告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及第者。
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C.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义。
D.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小题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小题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得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而问客曰危 坐:端坐
B.顺流而也 东:东方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苏子愀
渔樵江渚之上 何为其
A.两个“于”相同,两个“然”不同。B.两个“于”相同,两个“然”相同。
C.两个“于”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于”不同,两个“然”不同。
【小题3】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D.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