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月初诗人路过寿州之时。这年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十月至颍口(今安徽寿县附近)。②“江海”指杭州。
(1)结合全诗简析“秋兴”的内涵。
(2)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3)“波平风软望不到”中“软”字用得妙,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20 12:38: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 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 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 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注)①狃:贪。
【小题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空格处的语气词是(  )。
A.矣
B.焉
C.也哉
D.而已
【小题3】对第③段画波浪线的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叹士人大多不能处理好“义”与“节”。
B.挖掘历来人们在仕隐之间难以选择的原因。
C.指出隐者的安于现状会被指责为“遗弃世事”。
D.剖析仕者为利益所牵而留恋官位的不良心态。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A.第①段开头
B.第①段末尾
C.第②段末尾
D.第③段末尾
【小题5】综观全文,分析其中“记园亭”“论仕隐”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庆祝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了端午节的盛况。
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已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1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2。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3,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4。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5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释: (1)词人有自注云“丙辰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当时苏轼已在密州为官两年,即将离官别任。(2)马耳九仙山:马耳、九仙山均为山名。(3)高台:超然台,旧称北台。(4)联拳:(鸥鹭)群聚的样子。(5)使君:此作者自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前瞻”三句描写的是眼中实景,写作者登台远望,马耳山、九仙山连绵起伏,耸入云间。
B.本词下片“小溪”三句写了这样的场景:溪畔鸥鹭安静地聚在一起,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
C.词的结尾“垂柳下,矮槐前”两句描写的是作者曾经娱乐歌笑之处,含蓄地表达了虚度光阴的懊恼。
D.本词抒发了作者在即将离官别任时对密州山水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融入了些许人世沧桑的喟叹感慨。
【小题2】下列词句中“回首”的含义与本词中“回首便他年”不相同的一项是
A.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无因转还泛,回首眷前贤。(鲍泉《江上望月》)
D.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小题3】本词下片表现手法多样。请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