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众求帅,乃刑牲歃血为盟,植剑于前,祝曰:“拜此剑动者为将军。”
(2)潮薨,审知以让其兄审邽,审邽以审知有功,辞不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5 04:5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游玉华山记

(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①,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凰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崖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六人者,或有官守,或有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有独力,而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唐有天下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于歌诗。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政之美,宜其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为恨哉。然荒崖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末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注)①然:“燃”的古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B.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C.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D.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尺只瓦无有存者 垣:墙壁
B.而亭广厦 危:高耸
C.至或于歌诗 形:形状
D.然荒崖谷之崎危 穷:幽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既写到了野火谷、珊瑚谷、兰芝谷等自然景观,又介绍了唐故宫等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玉华山的喜爱。
B.作者和六人结伴同游,既游览前代的宫殿,又向当地老人询问这里的许多旧事,但因各种缘故都不能久留此处,深以为憾事。
C.作者听到当地人多在谈论玄奘逸事,却没有听到什么称赞唐太宗的话,于是感慨人们喜欢说放诞无稽之事,而易忘中正之道。
D.整篇文章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2)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①
北宋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②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    测:预料
B.则均之吏于远 吏:官吏
C.其事出千余年之表 表:年表
D.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 颖:出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谈者谓南越偏且远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B.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B.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C.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D.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人们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是大是小,都应当如此。
D.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
(2)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