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獉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獉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獉裔獉,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獉封事獉。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拾遗,唐代谏官名顾名思义,捡起皇上政策决策上遗漏的失误,分为左右拾遗,右比左大,杜甫曾做过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C.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D.萧墙,指代“朝廷内部”,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与后代民居大门的照壁有点相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虽然博学多才,备受推崇和尊敬;但他为政不懂韬晦养性,因而在梁祖和明宗主政时期,备受同僚排挤。
B.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作文假手他人,因而出题测试,李琪才思敏捷,出语不凡。王铎钦佩不已,深表赞誉。
C.李溪赞赏李琪原因有二:做赋直入主题,和当时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的文风大相径庭;文章对偶,文辞典雅华丽。
D.李琪和萧顷虽同为宰相,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互相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斥责并被罢相。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
(2)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8 12:0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及丁家艰,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转礼部侍郎。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B.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C.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D.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句,章节和句子。也指对古书章节句读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里指章句之学。
B.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小篆又称秦篆。
C.广文,唐朝设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主持国学。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亦作“广文先生”。
D.金紫,秦、汉时指金印紫绶,唐、宋时指金鱼袋及紫衣,由皇帝颁赐给朝中的重臣,文中以此表明张策位高权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他十三岁时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古鼎上文字内容的谬误,父亲查阅史书后证实了他的说法,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B.张策孝顺父母,至情至性。父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
C.张策仕途顺畅,屡受提拔。他出仕后因受太祖赏识,晋升很快,先在地方任判官、掌记等官职;后又在兵部、工部、礼部等多个重要部门任要职。
D.张策情致高尚,著述丰厚。他年轻时在雍州慈恩精庐修行,退休后过着情趣高雅的生活;他曾编写国史,平生著有《典议》、诗词、笺表等作品多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⑵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存敬,谯郡人也。性刚直,有胆勇,临危无所畏惮。唐中和中,从太祖赴汴,以其折节,颇见亲昵,首为右骑都将。从讨巢、蔡,凡历百战,多于危蹙之间,显有奇略,由是频立殊效。光启中,李罕之会晋军围张宗奭于盟津,太祖遣丁会、葛从周、存敬同往驰救。存敬引骑军先犯敌将,诸军翼之,敌骑大败,乃解河桥之围。大顺二年,为诸军都虞侯,佐霍存董大军收宿州,以功奏检校兵部尚书。太祖东征徐、兖,存敬屡有俘斩之功。凡受指顾,皆与机会,矢石所及,必以身先,太祖尤加优异,以为行营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光化二年夏四月,幽、沧侵凌魏郡,复以存敬为都指挥使。三年,大举,与葛从周连统诸军攻浮阳,树数十栅,围刘守文累月。时幽州刘仁恭举兵来援,存敬潜军击之于乾宁军南老鸦堤。是日,燕人大败,斩首五万级,生擒马慎交,获马万余蹄。其年秋九月,引军收镇州,存敬勒众涉滹沲河,师人鼓行而进,逢镇之游兵数千,因逐之,直入镇之壅门,收鞍马牛驼万计。翼日,镇人纳质而旋。寻为宋州刺史,逾年,甚有能政。复拥众伐蓟门,数旬间连下瀛、莫、祁、景四州,擒俘不可胜纪。自怀德驿与中山兵接战,枕尸数十里,中山开壁,请降。天复元年春,太祖以河中节度使王珂与太原结亲,凭恃骄恣,命存敬统大军讨之。即日收绛州,擒刺史陶建钊,降晋州刺史张汉瑜,二郡平。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太祖闻之,痛惜移。开平初,追赠太保。乾化三年,又追赠太傅

(选自《旧五代史•张存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B.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C.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D.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节,既指主动屈己敬人,又指改变平日的志节行为,文中该词意思是后者。
B.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受封者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C.晷,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移晷,指过了一段时间。
D.太傅,“三公”之一,为辅弼天子之任。历代多有延置,后多用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存敬多谋善虑,屡立战功。他跟随太祖征讨敌军,多次在急迫情形下,显示出奇谋,因此常立下特殊的功勋。
B.张存敬不惧危险,骁勇善战。太祖向东征讨徐州、兖州,他常有杀敌的功劳。箭矢滚石能到的地方,他一定身先士卒。
C.张存敬才干出众,攻取多州。他在镇州善理政务,不久又担任宋州刺史;他曾几十天内连续攻下瀛、莫、祁、景四州。
D.张存敬屡获升迁,深受太祖赏识。他多次因军功被提拔;病逝后,太祖哀痛惋惜,先后追赠他为太保、太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敬引骑军先犯敌将,诸军翼之,敌骑大败,乃解河桥之围。
(2)存敬勒众涉滹沲河,师人鼓行而进,逢镇之游兵数千,因逐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汉筠,字时英,齐州历山人也。曾祖尝为是邑令,故家焉。汉筠少好书传,尝诣长白山讲肄,会唐末齐、鲁交兵,梁氏方霸,乃掷笔谒焉,寻纳于军门。未几,出为卫州牙校。唐天祐中,庄宗入魏,分兵谕其属郡,时汉筠以利病说卫之牧守,俾送款于庄宗,以汉筠为功,寻移洺州都校。其后改常山为北京,以汉筠为皇城使,加检校兵部尚书、左骁卫将军同正。明宗即位,除成德军节度副使,俄以荆门用军,促诏汉筠移倅襄州,权知军州事。长兴中,历曹、亳二州刺史。秩满,加检校司徒,行左金吾卫大将军。清泰末,高祖建义于河东,唐末帝遣晋昌节度使张敬达率师围太原,委汉筠巡抚其郡。及敬达遇害,节度副使田承肇率部兵攻汉筠于府署,汉筠乃启关延承肇,谓曰:“仆与子俱承朝寄,而相迫何甚?”承肇曰:“我欲扶公为节度使。”汉筠曰:“老夫矣,不敢首为乱阶,死生系子筹之。”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高祖入洛,飞诏征之 ,遇诸途,乃入觐,寻迁左骁卫大将军、内客省使。天福三年正月,遘疾,终东京之私第 ,时年六十六。汉筠性宽厚,仪容伟如也。虽历戎职,未尝有非法之言出于口吻,多慕士大夫所为,复以清白自负。在襄阳,有孽吏常课外献白金二十镒,汉筠曰:“非多纳 麳麰,则刻削闤闠,吾有正俸,此何用焉!”因戒其主者不复然,其白金皆以状上进,有诏嘉之。及莅济阴,部民安之,四邑饭僧凡有万八千人。在亳州三年,岁以己俸百千代纳租,斯亦近代之良二千石也。

(选自《旧五代史•高汉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知军州事    权知:掌管权力
B.秩满,加检校司徒 秩满:任期届满
C.老夫矣 耄:年老
D.岁以己俸百千代纳租 逋:拖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B.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C.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D.承肇目左右/令前诸军投刃于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不可枉杀承肇/以众意难拒/遂谢云/与公戏耳/遂与连骑以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汉筠喜好读书,自负清白。他年轻时喜好书传,曾经前往长白山讲学;他羡慕士大夫的作为,以清白自负。
B.高汉筠投笔从戎,言语谨慎。唐末时局动荡,他放弃文业,投身军伍;虽担军职,却从未说过不合体统的话。
C.高汉筠竭诚尽忠,守节不移。他曾劝说卫州牧守给庄宗提供钱款;田承肇说想要扶助他为节度使,也被他拒绝。
D.高汉筠廉洁自律,治政有方。有恶吏献上白金,高汉筠严词拒绝,原封上缴;他任职济阴,辖区百姓感到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唐末齐、鲁交兵,梁氏方霸,乃掷笔谒焉,寻纳于军门。
(2)汉筠乃启关延承肇,谓曰:“仆与子俱承朝寄,而相迫何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节少从军旅,同光末,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之据魏州也,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明宗即位,授检校司空,历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刺郢州。长兴初,就加检校司徒,在郡有政声,俄授河西节度使。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二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其厚贿,全节无以赂之,谓全节曰:“绛州阙人,请事行计。”全节不乐,告其同辈,由是众口喧然,以为不当,皇子重美为河南尹,闻而奏焉。清泰帝召全节谓曰:“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翌日,授横海军两使留后。

高祖即位,加检校太保,正授旌节。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时李金全据州叛,引淮军为援,因命全节将兵讨平之,以功加检校太尉。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镇州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

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诣县庭谒拜,县令沈构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军攻其城   会:适逢
B.朝廷其功 嘉:嘉赏
C.其厚贿 邀:邀请
D.勿之也 让:推辞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明宗命髙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髙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B.时明宗命髙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髙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C.时明宗命髙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D.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全节因为父亲的缘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师的称号,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髙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马全节在金州危难之时,拼死抗争保住了金州,但刘延朗趁皇上准备奖赏马全节的时候,准备狠狠地敲他的竹杠。
C.马全节因先后平定了李金全、安重荣的叛乱而多次受封,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兢兢业业,不侵占国家的财产。
D.马全节不摆架子,曾回到家乡拜见家乡长官,家乡人把这当作荣耀,但可惜的是马全节在五十五岁时就去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马都监陈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二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
(2)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溪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