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放鹤亭记

宋•苏轼

⑴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⑵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⑶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⑷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解释加点词
亭于其上     ②当其缺
宾佐僚吏     ④未可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故之曰“放鹤亭”B.然卫懿公好鹤则其国
C.啄苍苔而白石D.梁君臣之首
【小题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暮则傃东山而归
B.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D.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②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小题5】第(3)段作者通过酒与鹤、国君与隐者的对比以及四者之间的搭配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题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B."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小题2】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B.开篇三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以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儒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词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恶衣食以养人   大抵B.于是法而不任人 任用
C.故名城,杀豪杰 毁坏D.以为爵禄不能尽天下士   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此四者共之 客亦知夫水月乎
B.先王俗设法 相如持璧却立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客养之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萧、曹政,莫之禁也 国以礼,其言不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六国争相养士这是它们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的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B.文章通过大量事例以及反问句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语句整散结合,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文章善用对比,既有六国和秦对游士态度的对比,也有游士在失职前后对社会影响的对比,从而指出游士没有尽到责任是社会动荡的原因。
D.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2)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