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小题1】“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小题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 轼
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曰:“六年当复来。”至是适六岁矣。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有杀人当死者 卒:士兵
B.既至,遇吏民简易     遇:遇见
C.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 骨鲠:正直
D.逆者如见父母 逆:迎接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凡通过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而被张榜分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B.徙:文中指调动官职。古代任命、罢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除”是授予官职;“黜、夺”是罢免官职。
C.致仕:文中指官员退休。致仕意为交还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即加赠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特别褒扬的称号。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
(2)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
【小题4】请简要概括赵抃的品行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眇(miǎo):这时泛指双目失明。②籥(yuè):管乐器,形状如笛。③没人,潜水的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烛而得其形   扪:_____(2)然则道不可求欤   卒:______
【小题2】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小题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1)作者借盲人识日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作者以_____________为论据,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3)作者借“北方之学没者”来类比_______________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