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词中指代抒情主人公的丈夫。
【小题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作用?
【小题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写到了“断魂”,上面这首词也写到了“断魂”,那么,两篇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作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9: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B.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C.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D.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弦歌: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
B.三径: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此处指隐居。
C.彭泽令:彭泽县的县令。因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故借指陶潜,后世也用来指隐士。
D.谥号: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功绩作的概括性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 有思乎?

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④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且 B.所 C.其 D.也
(2)对第②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①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A.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党同伐异    D.阿谀逢迎
(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