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1)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时突厥默啜有女请和亲,武后欲令武延秀娶之。柬之奏:“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忤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柬之力陈其弊,疏奏不纳。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 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 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诛二张也,柬之首设其谋。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不半岁,以汉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柬乏既失权,愿还裹州养疾,乃授裹州刺史。(2)临行,中宗为之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于定鼎门外。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又恳辞王爵,不许。俄及贬,又流泷州,忧愤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曰文贞,授一子官。柬之性刚直,然邃于学,论次书数十篇。  
《新唐书•张柬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B.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C.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D.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顼是( )
A.授、擢、迁、拜均为古代官员的任命方式。授:授给、给予官职。擢:在原官上提拔。迁:贬官降职。拜:授予官职。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中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谥号、古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及其它有名望的人,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恶谥之分。
D.经史:“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史,即正史,是由皇帝钦定的,如以纪传体为体例的二十四部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柬之,唐代进士,在朝廷征试贤良时,他以年过七旬的高龄参试,并在千人的应试大军中,脱颖而出,高中榜首。
B.武则天求才,狄仁杰、姚崇举荐张柬之,使之最终得到赏识,并受到重用。
C.诛杀二张,张柬之功高至伟,中宗得以继位。因此提拔张柬之为天官尚书,加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又授予襄州刺史之职。
D.张柬之回襄州后,执法严明,又兴修大堤,造福百姓。但不久,却被贬泷州,忧愤而死。死后却又得到了朝廷的封谥。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 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
(2)临行,中宗为之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于定鼎门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7 09:0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有紫芝白雀之祥,诏表其闾。萸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终丧,为司勋员外郎。德宗在东宫,雅知其名,又尝得炎所为《李楷洛辟》,寘于壁,日讽玩之。及即位,拜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制,天下财赋皆入左藏库。及第五琦为度支,京师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禁,乃悉租賦进大盈内库。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及炎为相,言于帝曰:“财赋者,邦国大本。五尺宦整操邦之柄,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臣请出之,以归有司。帝从之。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抚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粥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敵,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颛不废。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數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炎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时卢杞与炎同秉政。杞无术学,貌么陋,炎薄之,托疾不与会食,杞阴为憾。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主第贵取其直札曰宰相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帝意衔之。先是,萧嵩尝度曲江南,欲立私庙,以为天子临幸处乃止,后炎复取以立庙。飞语云:“地有王气,故炎取之。”帝闻,震怒。会狱具,诏三司同覆,贬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賜死,年五十五。久之,诏复其官,谥平厉。

(选自《新唐书·杨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羨利/罪夺官/
B.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笫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C.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日/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D.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羨利/罪夺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是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富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
B.度支,是官名,原为度人为出之意,唐代为户部属官,掌管财赋统计与支调。
C.版籍,一指版图,可引申为疆域;二指户口册。文中“版籍”的意思应当属于前者。
D.私庙,犹家庙,指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炎注重孝道,承传优良家风。他家三代注重孝行,父亲去世后,他筑庐墓旁,思念哀号,得到朝廷褒奖。
B.杨炎忠于职守,直言规劝皇帝。他当宰相之后,规劝皇帝将租赋的管理权从宫廷之内重新归还给有关部门。
C.杨炎锐意改革,建议税法改革。面对租庸调税法的诸多弊端,他主张实行“两税法”并得到皇帝的支持。
D.杨炎得罪权臣,招致杀身之祸。他得罪卢杞,引来卢杞怀恨,后来卢杞向皇帝进言,最终使他被流放、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竭膏血,鬻亲爱,句输月送,无有休息。
(2)炎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贱。以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学者必代之。性好燕,家无需积。隋大业。有赋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我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电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已,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检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为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座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遗,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檬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输;以法兴尚书左丞股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拓攻陷丹阳,进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拓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于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将王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厚。
(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道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B.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C.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D.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曲”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军中有部,部下有曲,后来泛指军队。
B.“侨”原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等,文中指超越自己身份登上帝位。
C.“建元”既可指每年纪历的开始,也可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的年号,文中指后者。
D.“礼乐”原指周公所制贵族政治生活准则文中指贵族学习的古代六艺中的礼和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通自小贫贱,乐于助人。他早年从事捕鱼打猎,在乡里看到老人提着东西,一定要帮他们,家里也没有积蓄的财产。
B.李子通勇武有力,为人仁义。他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因为有武力而被赏识,他全力保护被叛军抓住的乡人,人们多愿归顺他。
C.李子通善纳下言,用兵巧妙。他接受毛文深的进言,招募江南人,诈称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造成二人之间的耗斗,自己有机会占据江都。
D.李子通不计前嫌,任人唯能。他重用自己的敌人沈法兴的部下李百药和殷芊,隋朝地方以及江南的很多人才都愿意归顺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准,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时盗杀富平令韦当,贼隶北军,鱼朝恩私其凶,奏原死,滉执处,卒伏辜。
自至德军兴,所在赋税无艺,帑司给输亁隐。滉检制吏下及四方输将,犯者痛拫以法。会岁数稔,兵革少息,故储积谷帛稍丰实。然覆治案牍,深文钩剥,人亦咨怨。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方是时,潦败河中盐池,滉奏池产瑞盐。帝疑,遣谏议大夫蒋镇廉状。
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又遣官分察境内,罪涉疑似必诛,一判辄数十人,下皆愁怖。
滉虽宰相子,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取庇风雨。门当列戟,以父时第门不忍坏,乃不请。堂先无挟庑,弟洄稍增补之,滉见即彻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若摧圮,缮之则已,安敢改作以伤俭德?”居重位,清洁疾恶,不为家人资产。自始仕至将相,乘五马,无不终枥下。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画短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死 原:宽容
B.所在赋税无  艺:限度
C.遣谏议大夫蒋镇状    廉:査访
D.年少者 用:因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盗贼杀害了窗平令韦当,鱼朝恩为杀人者求情,但是韩滉坚持论处,盗最终伏罪,说明韩滉耿直的一面。
B.黎干向上报告水灾后农田受损情况,韩滉担心自己因失责被贬而坚持说表奏不实,可见他并不关心百姓的生活。
C.韩滉执法有时过于严苛,境内只要有疑似犯罪的必定诛杀,一判往往有几十人被杀,因此他部下都心怀忧愁恐惧。
D.韩滉生性节俭,衣裘被褥,十年一换。所住居室正堂原先没有廊宇,弟弟韩洄略加增补,韩滉一见立即拆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代宗皇帝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后坐小累去官。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而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建中初,河朔兵挐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议入,帝纳之,众议以为善。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帝嘉纳之。
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曰安简。佑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选自《新唐书·杜佑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B.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C.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D.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中,是年号,建中初,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有时指国家,本文就是指国家,而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C.乞骸骨,是委婉的说法,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告老还乡之意。
D.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晟,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蔡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晟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异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与冯延巳并为昇相。晟事昇父子二十余年。周世宗征淮,李璟惧,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璟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璟敌,而师甚盛,寿州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璟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还,璟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重进与永德有隙,璟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杯土也。”永陵者,昇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璟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亟召待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余人皆杀之。晟临死,正其衣冠南望而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璟闻晟死,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孙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B.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C.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D.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官”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政理事。
B.“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里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和保密,将书信藏于蜡丸中。
C.“驿”即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D.“拜”即行拜礼,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行跪拜礼时两膝跪地两手抱拳作拱状,低头至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晟有才无行,助人谋逆。他有文辞,长诗文,但是教唆朱守殷反叛,败后竟然不顾家人自行逃走;还帮助李昇篡逆,以获得高位。
B.孙晟说话口吃,但谈锋甚健。他平时口吃到无法与人道寒暄,但与人论辩却滔滔不绝,让人听得十分入神,忘记疲倦。
C.孙晟临危受命,但无所作为。周世宗征伐淮南,李璟恐惧,派孙晟等人奉表割地求和,但他没有完成任务,还被扣留。
D.孙晟忠于李璟,不为富贵易节。他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抱定以死报国之心,尽管受到周世宗厚遇,但终不肯为周世宗出一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2)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璟表,尽献淮北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