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朝中措 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解】①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嘉祐元年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奠定下了全词疏宕豪迈的基调。
B.“山色有无中”是写诗人近观所见之景,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C.“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移任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D.“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太守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刘敞的赞美。
E.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
【小题2】请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9-07 07: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丛翠亭记

欧阳修

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而洛阳天下中,周营,汉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临四方,宜其山川之势雄深伟丽,以壮万邦之所瞻。由都城而南以东,山之近者阙塞、万安、轘辕、缑氏以连嵩室,首尾盘屈逾百里。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众山逶迤,或见或否,惟嵩最远而最独出,其崭岩耸秀,拔立诸峰上,而不可掩蔽。盖其名在祀典,与四岳具备,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则其高大殊杰当然。

城中可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络绎联亘,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匜然止,来而向,去而背,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世所传嵩阳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数之。因取其苍翠丛列之状,遂以“丛翠”名其亭。

亭成,李君与宾客以酒食登而落之,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既而欲记其始造之岁月,因求修辞而刻之云。

(选自《古文辞类篡·卷五十五》)

注释:①雄深:宏大幽深。②阙塞,万安、嬛辕(huán yuán)、缑氏:均为山名。③盘屈:盘曲。④逶迤(wě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⑤耸秀:高耸秀丽。⑥巡检使、内殿崇班:官名。⑦联豆:连接不断。⑧匜(yì):是中国先泰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⑨修辞:作文。
【小题1】作者认为窝山“高大殊杰当然”的原因是______。(用原文的话回答)
【小题2】对“城中可以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城中可以瞭望而见的地方,把巡检署建在洛阳北面是最为高妙.
B.城中可以歌望而见的地方,把巡检署建在洛阳北面为了更加高大。
C.城中可以意望而见的,好像建在洛阳北面的巡检署是特别高的地方.
D.城中可以瞭望而见的,好像建在洛阳北面的巡检署尤其高大。
【小题3】根据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命名“丛翠亭”的缘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有删改)

(注) 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 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 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B.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C.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D.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氏文集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遂以其集归,而告于公曰: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原文有删改)
【注】①苏子美:苏舜钦,北宋初期文学家。②北宋庆历五年,进奏院举行祭神活动,苏舜钦等人把祭神活动剩余的废纸变卖,所得金钱用于吃喝应酬,(这种卖废纸凑酒钱是当时一种不成文的官场陋习)被范仲淹的政治对手王拱宸上奏而免职。当时官场保守派蓄意打击革新派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苏子美为杜衍的女婿,又是范仲淹所推举的,所以亦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之中。③指当时流行的骈四俪六,浮艳空泛的西昆体文章。④柔和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 治:国家安定。
B.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  务:致力。
C.讽勉学者以近古    讽:讽刺。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
【小题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推行古文十分困难的一项是(   )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②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③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④何其难之若是欤 
⑤时人颇共非笑之 
⑥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整理亡友苏子美遗稿、编录成集后所写的一则书序。先叙述了成书缘由、经过,而后评价诗文的艺术价值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语言平易,文笔精练,手法多样。
B.作者在第三段从文章与政治盛衰的关系,详尽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来古文发展的曲折而又艰难的过程及当时古文运动的情况,通过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突出说明了苏子美在古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C.苏子美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充斥文坛,士人们竞相以时文夸耀崇尚,唯有子美兄弟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倡导创作古文。作者通过对比,肯定了苏子美为宋代古文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卓越成就。
D.本文虽是书序,但情感丰富,淋漓满纸,低回深挚,具有强烈的感人效果。既有对友人坚守心志、独立不移、不追逐时尚精神的赞美,又有对他不幸遭遇、坎坷命运的由衷惋惜、不平和愤懑,令人唏嘘不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2)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隐太子引为洗马。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帝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徵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徵。微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曰:“吾悟之矣!”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就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十七年,疾甚。帝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及,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益日文贞,给羽葆、鼓吹。将葬,其妻装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
B.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
C.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
D.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太子”指李建成,因他是被弑废太子,故追谥为“隐”,谥号是对人物生前事迹进行评定、褒奖的称号。
B.“秦王”即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子时,其封地在今天的陕西西部,关中平原一带,古称秦。
C.尚书右丞为中国古代官名,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在唐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去世亦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为人磊落,敢做敢当。他在做隐太子臣时,曾警告太子当心功高的秦王,应早做防备之计,后来太子失败,秦王责问此事,他也并不隐瞒。
B.魏徵君臣相知,深得信任。他身居要职,经常向太宗皇帝进谏,皇帝甚至把他带到内室向他咨访天下政事,并把他与诸葛亮相比。
C.魏徵进谏有道,知进知退。当他进谏而皇帝不接纳时,他就闭口不言,太宗皇帝还在一次宴会时问过他这样做的原因。
D.魏徵俭朴节约,家风流传。他去世时,太宗皇帝非常哀痛,赐予高规格丧礼仪仗,但他的妻子以不符魏徵心意推辞,最后以较俭朴的形式下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2)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