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学*科*网]
B.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期:日期
C.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韩、魏翼而击之   翼:从两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之亡也   先主之所属也
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
C.以人事知之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非反而何
B.吾何走乎
C.何伤也
D.子何以知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2 04: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功元年冬,闰十月,甲寅,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B.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C.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D.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B.戊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个。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文中的“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的“戊申”属于干支纪日。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D.宿直,又称“寓直”,唐代有文官宿直制度,即官员夜间值守官舍,其含义与今日部分公务员“值夜班”大抵相当。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很有政治谋略。在任鸾台侍郎时,就提出要因地制宜,利用少数民族的力量来安定边境。大家都很赞同并被采纳实行。
B.狄仁杰性情耿介,有直臣之气。他经常在朝堂上直言谏诤,武则天对他所提的建议意见大多采纳,有时甚至改变了自己的本意而依从他。
C.狄仁杰为国选贤举能。选才认真,所选人才大多成了名臣;用才较真,他坚持荐举张柬之为相,武则天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狄仁杰一生清正忠贞,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却被贪婪残暴的儿子拖累了名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
(2)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李冲言于上曰:“陛下将定洛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游行以待之。愿陛下暂还代都,俟群臣经营毕功,然后备文物、鸣和鸾而临之。”帝曰:“朕将巡省州郡,至邺小停,春首即还,未宜归北。”乃遣任城王澄还平城,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帝以群臣意多异同,谓卫尉卿、镇南将军于烈曰:“卿意如何?”烈曰:“陛下圣略渊远,非愚浅所测。若隐心而害,乐迁之与恋旧,适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异,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使还镇平城,曰:“留台庶政,一以相委。”任城王澄至平城,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澄还报,魏主喜曰:“非任城,朕事不成。”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
B.斧钺,是古代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指用于作战的兵器。
C.鼎,是古代的一种青铜炊具,多为三足,两耳,圆形,因可象征政权,后世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率兵到达洛阳,遭遇很多阻力。天气阴雨连绵,大臣在马前跪拜阻拦,尚书李冲更是挺身而出,独自进谏,直言不讳提出批评。
B.看到群臣阻拦继续南伐,孝文帝将计就计。他要求群臣当场就继续南伐还是迁都洛阳做出选择,反对者不敢说话,于是确定了迁都大计。
C.孝文帝为防备群臣反悔,拒绝重返代北。他准备以巡视地方的名义,暂时到邺都停留,同时派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告知留守群臣迁都之事。
D.孝文帝的迁都大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镇南将军于烈赞许魏文帝深谋远虑,任城王拓跋澄很好地完成了对旧都留守大臣的劝谕说服工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
(2)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数之让:谦让
B.奢不能难:困难
C.妾请无随坐:坐下
D.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降矣焉置土石
B.王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先帝不臣卑鄙
C.王所赐金帛,归藏家死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
D.尝与父奢言兵事君知难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2)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小题4】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范缜无佛

司马光

子良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菌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缜又著《神灭论》,以为:“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二》)

(简注)
①范缜:南朝齐梁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无神论者。出身寒微,好直率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畏权贵。②子良:南朝齐武王的儿子,封竟陵王,笃信佛教。③乖剌:不和不顺,违背常情。④令、仆:指的是尚书令、仆射。
(阅读指要)
范缜在辩难中善用譬喻,他以“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来论富贵贫贱,以“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来说形神关系,生动简洁,一语中的;而后在对王谈的反驳中,他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令王琰哑口难言。范缜的言论,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同时他坚守信仰,不为利禄所动,实属难能可贵。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子良好释氏(______)
(2)者神之质(______)
(3)难之终不能(______)
(4)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______)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杜缜后对。 ②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
③形者神质。    ④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小题3】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范缜盛称无佛”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缜盛称无佛。
(2)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②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州遹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激,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

③进,与操遇于赤壁。

④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益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萩枯柴,液油其中,裹以惟幕,上建旌旗,豫备走,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时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必上将军(____________)
(2)悉使兵负草填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相同的一项。
(1)引江北(   )
A.余船以俱进 B.秦伯素服郊
C.列坐其   D.全国为上,破破国
(2)先书遗操(   )
A.余船次俱进 B.木欣欣向荣
C.臣险衅   D.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海内大乱/零丁孤苦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九岁不行
C.鼎足之形成矣/初一交战
D.北面而事之/至于成立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诸葛亮到东吴求救,却无一语涉及求救,言谈诙谐成趣,态度不卑不亢。
B.第③段略写孙刘联军的进军过程,交代了决战地点,为下文描写赤壁之战铺垫。
C.第④段描描写“操军吏士皆岀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其骄傲情绪和麻痹心态。
D.选文写曹军向南挺进遇阻,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曹军失利,败于江北。
【小题6】从《秦晋殽之战》到《赤壁之战》,请你推断我国历史散文著作描写战争有什么特点,意图是什么,请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