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③。”是 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④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⑤之衰,而道济天下之 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 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 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琪略》,有删改) [注]①申、吕:申伯,周宜王时功臣。吕侯,辅周穆王有功。岳降:指他们是四岳所降生。②傅说(音悦):商朝大臣。③浩然之气:即正气,刚正至大的气概。④良平:张良、陈平,西汉谋臣。贲育:孟贲、夏有,古代武士。仪秦:张仪、苏秦:战国辩士。⑤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此时骈文盛行,文风衰败。

【小题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 得匹夫匹妇之心。
B.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 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 得匹夫匹妇之心。
C.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 得匹夫匹妇之心。
D.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 得匹夫匹妇之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星,罗布天空、定时出现的恒星。古人认为,圣人惠及天下万物,死后能变成星辰。傅说辅助武丁
复兴了殷商,传说后来变成了一颗星,所以庄子说他“比于列星”。
B.布衣,即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故以布衣指代之。白衣,常常用来代指做了官
的读书人,所以又有“白衣卿相”之说。
C.进士,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殿试)者,称为进士,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进士科始置于隋炀帝大业年间。
D.卜地,卜,是古代一种用火灼龟甲、观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行为。卜地,指选择居住或安葬的地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对他忠心耿耿、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示钦佩和崇敬,对他政 治上的不遇和人生道路的坎坷表示深切同情和悲哀。
B.苏轼认为韩愈的人格、思想、精神之所以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是他能行天道, 而不会尽力去钻营,不容于世俗的缘故。
C.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充沛:起笔两句劈空而来,豪迈警策;接着列举事例作对比,然后连用几个 排比句,一泻而下,很有感染力。
D.碑文将议论、描述、引证、对话等熔铸于一炉,髙论卓识,雄健奔放,骈散兼施,文情并茂,是风格 雄浑、气势磅礴,既作不平之鸣又真切感人的碑传名篇。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2)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7 09:1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宝堂记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注)①此文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③“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知一官   效:胜任
B.有弃躯忘亲而之者   驰:向往,追求
C.余为记   属:通“嘱”,嘱咐
D.无所其心智   役:压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言语文章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士方志于所欲得   皆出于此乎
C.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讽刺批评了社会上没完没了的相互嘲笑的现象,认为只有像伊尹、吕尚、稷、契一样经营国事,像刘邦、项羽、商汤、周武一样争夺大业,才能免于嘲笑。
B.有些收藏者痴迷到“弃躯忘亲”,有的“椎心呕血”而“剖冢斫棺”,可谓不择手段,用尽心思。他们在书画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连他们自己都无以言表,其他人就更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那份痴情了。
C.苏轼对张希元提出了期望和警示:从政非同藏书等个人爱好,其对人的伤害要超过行医,关乎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因而更需要如履薄冰。
D.本文名为“记”,但全文以议论为主。第一、二段从世间广泛存在的各个行业之间的偏见切入,转到“收藏”这一行业的苦乐甘甜。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并对张希元的行业选择提出告诫。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2)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向、行为
B.此岂占方山冠之遗像乎? 遗像:遗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精神很好的样子
D.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从事:任职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B.①呼余宿家  ②孰能讥之乎
C.①欲此驰骋当世 ②然后可就大事。
D.①闷余所以至此者 ②所以经营绥辑先后始终之际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予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简要概括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履巉岩,披蒙茸    披:披着。
C.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畴昔:以前。
【小题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鱼虾而友麋鹿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小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小题2】以下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B.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C.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写作者的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D.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小题3】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5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盖二客不能从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今者薄暮   日薄西山
【小题2】下面对“盖”和“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二客不能从焉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曾日月之几何 ④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3】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盛行于宋朝,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D.“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小题4】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5】文中划“   ”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