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麻痹皇帝,专唱喜歌。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2)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11:3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武则天)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必欲取卓荦奇才,則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辉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止其 拜:行跪拜礼
B.未陛下欲何所用之    审:明白
C.太后柬之为洛州司马   擢:提拔
D.悉在公门矣 公门:府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仁杰屡老疾乞骸骨    ②不赂者赂者丧
B.①迁秋官侍郎 ②使人复修南阁子
C.①久,卒用为相 ②杳不知其所
D.①人虽老 ②藏之名山,传之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狄仁杰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好面引廷争 ②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③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⑤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⑥百姓为之立生祠。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称他“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
B.武太后要为朝廷选拔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朝的名臣。
C.狄仁杰不仅在选才上认真,而且在用才上也很较真。他举荐张柬之为宰相,然而武太后没有照办,他就敢于当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D.狄仁杰一生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他因教子有方,最后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②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璋军议校尉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

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刘璋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镇西大将军,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

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B.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C.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D.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始置于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末随着军权分散各地诸侯并起,校尉的名号开始多见,而其地位则居于越来越多的各中郎将之下。
B.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秦废“牧”置郡县。汉再设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
C.圣旨下达主要有“诏”“制”“敕”三种:“诏曰”是诏告天下,“制曰”宣示百官,“敕曰”告诫官员。刘璋用“敕”表明已自封为帝。
D.“行”以另一身份来行使不属于他的职权,通常是大官兼管小官之事;“领”是兼任。“行大司马”指兼代大司马之职,“领司隶校尉”指兼任司隶校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劝刘备攻取益州,刘备怀疑法正有诈,所以没有做出决定,是因为法正是刘璋属下的军议校尉。
B.庞统劝说刘备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心有所虑,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C.对庞统的两次建议,第一次刘备完全采纳,但第二次却明确拒绝,说明刘备是有主见、有大志、眼光长远的人。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2)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肃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题及自四方来,莫不非议介,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持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耿。若是者,不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黍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悼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妥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根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高住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思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中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今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
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思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干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避怒     非吾之所有
B.出视事,诚也  然后知山之特立
C.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     心躁也为
D.诟置而辱之   师焉,或不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从政刚满一年,无论朝野,怨声载道。司马光认为不必理会这些非议,不出二三年,这些非议将不攻自破。
B.藩镇大臣认为发青苗钱不合适,于是天子将他们的意见转给王安石,王安石心中不快,借口养病辞职。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一意孤行,推行新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置百姓的忧乐、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所以力劝王安石尽快修改新令中不正确的地方。
D.同马光认为自己身居高位,承受皇上恩典,理应为朝廷作出贡献,所以将自己的荣辱置于度外向王安石重申自己的观点。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
(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张齐贤为布衣时①,倜傥有大度.然孤贫落魄,常舍道上逆旅。有群盗十馀人,饮食于逆旅之间,居人皆惶恐窜匿;齐贤径前揖之,曰:“贱子贫困,欲就诸大夫求一醉饱②,可乎?”盗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顾吾辈粗疏,恐为秀才笑耳。”即延之坐。齐贤曰:“盗者,非龌龊儿所能为也③,皆世之英雄耳。仆亦慷慨士,诸君又何间焉?”乃取大碗,满酌饮之,一举而尽,如是者三。又取豚肩,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势若狼虎。群盗视之愕眙④,皆咨嗟曰:“真宰相器也。不然,何能不拘小节如此也!他日宰制天下,当念吾曹皆不得已而为盗耳,愿早自结纳。”竞以金帛遗之。齐贤皆受不让,重负而返。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

注  ①张齐贤: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人。北宋名相。②大夫:官爵名。这里借用表示对强盗的敬重。③龌龊儿:卑鄙、丑恶之人。④愕眙(yi):惊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即之坐   ( )    (2)诸君又何焉 ( )
(3)皆咨嗟曰   ( )    (4)竞以金帛之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张齐贤布衣时/当念吾曹皆不得已而盗耳
B.秀才肯自屈/取大碗,满酌饮之
C.指分为数段而啖之/竞金帛遗之
D.恐为秀才笑/皆世之英雄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1)然孤贫落魄,常舍道上逆旅。
(2)顾吾辈粗疏,恐为秀才笑耳。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张齐贤被群盗“结纳”的原因。
【小题5】联系全文,对张齐贤的性格特点作简要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正月,己亥,袁真以梁国内史沛郡朱宪及弟汝南内史斌阴通大司马桓温,杀之。

前秦王猛遗燕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书曰:“国家今已塞成皋之险,杜盟津之路,大驾虎旅百万,自轵关取邺都,金墉穷戍,外无救援,城下之师,将军所监,岂三百弊卒所能支也!”筑惧,以洛阳降;猛陈师受之。燕卫大将军乐安王慕容臧城新乐,破秦兵于石门,执秦将杨猛。

王猛之发长安也,请慕容令参其军事,以为乡导。将行,造慕容垂饮酒,从容谓垂曰:“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垂脱佩刀赠之,猛至洛阳,赂垂所亲金熙,使诈为垂使者,谓令曰:“吾父子来此,以逃死也。今王猛疾人如雠,谗毁日深;秦王虽外相厚善,其心难知。丈夫逃死而卒不免,将为天下笑。吾闻东朝比来始更悔悟,主、后相尤。吾今还东,故遣告汝;吾已行矣,便可速发。”令疑之,踌躇终日,又不可审覆。乃将旧骑,诈为出猎,遂奔乐安王臧于石门。猛表令叛状,垂惧而出走,及蓝田,为追骑所获。秦王坚引见东堂,劳之曰:“家国失和,委身投朕。贤子心不忘本,犹怀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然燕之将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且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为过惧而狼狈如是乎!”待之如旧。燕人以令叛而复还,其父为秦所厚,疑令为反间,徙之沙城,在龙都东北六百里。

臣光曰: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难信,独不念燕尚未灭,垂以材高功盛,无罪见疑,是助燕为无道而塞来者之门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未为过矣。猛何汲汲于杀垂,乃为市井鬻卖之行,有如嫉其宠而谗之者,岂雅徳君子所宜为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秦王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未为过矣。
B.故秦王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未为过矣。
C.故秦王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未为过矣。
D.故秦王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未为过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检核问事之意;“史”有“御史”之意。
B.在文中,己亥是古代一种“干支”纪日的方法,“己”为地支,“亥”为天干。
C.卿,古代君王对大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
D.“臣光曰”,即“臣司马光说”。“臣”是司马光的自称,“曰"同司马迁的“太史公曰"、蒲松龄的“异史氏曰”一样,有论、议论、评论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秦王猛给前燕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去信陈述利害,促使慕容筑献城投降。
B.慕容垂与慕容令是父子关系,慕容令叛逃后,慕容垂因为害怕株连也出逃了。
C.前秦王苻坚发现慕容垂出逃,派骑兵在蓝田将其擒获,但后来却能厚待慕容垂。
D.司马光认为,能够把敌国投奔过来的贤能作为己用,这是进攻取胜的良好凭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燕卫大将军乐安王慕容臧城新乐,破秦兵于石门,执秦将杨猛。
⑵无罪见疑,是助燕为无道而塞来者之门也,如何其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