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作者由近到远,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B.三四句含义深邃,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意境清新淡雅,然而却让人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C.“时时”“细细”,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以嗅觉写视觉,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D.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殷勤”二字,犹言“多承”,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E.这首词上阕借景抒情,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又”字,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了词人于大自然中获得了超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15 11:3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1)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①。

(2)《传》②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臯陶为士,将杀人,臯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寛。《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3)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4)《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祥刑:慎用刑罚。   ②《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小题1】第一段体现“刑赏忠厚之至”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对第二段两处引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古代先贤语句作为论据,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B.提出了在赏罚、功罪有疑时“忠厚”的决疑之法。
C.前句分析了“推广恩泽”和“慎用刑罚”的原因。
D.后句告诫宁可犯不守成法之过失也不能错杀无罪。
【小题3】分析第二段列举尧和皋陶事例的作用。
【小题4】填入第三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A.罚B.刑C.罪.D.疑
【小题5】评价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