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讨之,稜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稜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稜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稜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稜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稜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武德七年二月,卒。
(节选自《新唐书•杜伏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B.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C.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D.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殉是古代以活人或物品与死者同葬的一种习俗,以活人殉葬直到清代仍然存在。
B.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场文书,主要用于大臣对君王以及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
C.尚书令是隋唐时代尚书省的长官,隋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同为宰相。
D.赐姓指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古代帝王常用赐给皇族姓氏的办法褒奖功劳、笼络人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B.杜伏威精于算计,富有谋略。对苗海潮威逼利诱,对宋颢诱敌深入,对赵破阵谋定而后动,对陈稜用激将法,都获得成功。
C.杜伏威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与陈稜之战中,他勇猛地冲入陈稜的军阵,不顾额头中箭,奋力冲杀,大败敌军。
D.杜伏威富有主见,亦能治理。投靠左君行,不如意就离去;宇文化及让他做太守,他不接受;在丹阳,薄赋敛,严法纪,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
(2)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1 12:0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白异之 异:诧异、惊讶
B.与吴筠善 善:友善
C.击剑,为任侠 任侠:抱不平,负气仗义
D.进止仍有风范 进止:进退举止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张建封,字本立。“本立”是在出生后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盔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拘,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宫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个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第,困长安。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窈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杨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京师还,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后南游,客耒阳,一夕大醉而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

《新唐书•杜甫传》

(注)①陈涛斜,地名。在陕西咸阳县东,亦谓之“成阳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B.时所在宼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第,指参加科举考试未考中,也可以说落第、下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是指唐玄宗所在之地。
C.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D.骸骨,旧时称辞官为“乞骸骨”,意思是使自己的身体归葬故乡;在文中指的是皇帝赦免了杜甫的死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自己先主动去见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C.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打了败仗,又因为以董廷兰为门客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皇帝从此不大理睬和任用他。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曾对待杜甫很友善,常亲自到杜甫家中探望。然而杜甫见严武,有时不戴头巾,并且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导致后来严武想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2)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赠。

(《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令公审筹之,无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不从  竟:竟然
C.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旧例
D. 下诏赠 褒:褒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 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 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妒忌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 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3)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小题4】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庙,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交进机会之说。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

(注)①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②伯有之事:是指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③子泄:人名。④边阃,指边关。⑤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B.阴阳/仁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C.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D.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作“表字”。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
B.礼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执行、科举考试的组织。
C.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D.太学,始创于汉朝,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味道学识卓越,笃志古学。他参加礼部考试,夺得第一。受到禁行伪学的影响而落第,仍然师从朱熹,后又考取进士。
B.叶味道博学多才,德识兼进。他人对时,不光劝谏皇帝要搞好国家管理,还告诉皇帝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
C.叶味道敢于直言,见微虑远。在三京用兵时,朝廷的大臣和边境的将帅支持用兵,但他坚决反对,指出开边拓疆的害处,后来洛师兵败印证了他的看法。
D.叶味道忠心事主,荣宠无比。生前深谋远虑,善用奏对,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死后皇帝拿出国库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并重用他的后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2)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