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李靖破突厥,苏定方开西域,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闭营而困诸葛,俱为上策。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机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随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列传》,本文是魏元忠给皇帝的奏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B.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C.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D.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当时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B.魏武,指魏武帝曹操,曹操去世后庙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C.抽擢,选取提拔的意思,“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时的专用术语,常特指提升官职。
D.阃外,指京城以外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认为,君王要治理好国家,成就一番伟业,一定要重视策略谋划,这就需要挑选并依靠具备雄才大略的俊杰英才。
B.段孝玄认为将领掌握重兵,如同人托着一盘水,倾覆只在一瞬间,贵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周亚夫、司马懿抗敌取胜便是很好的例子。
C.魏元忠反对朝廷多选用将门子弟的做法,主张任人唯能,因为没有才略的人,即使竭尽全力、忠心耿耿,也避免不了失败。
D.董仲舒认为处理政务如同弹琴,要善于调校、更换琴弦。魏元忠据此建议:危难之时,要唯才是举,破格提拔卓越的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⑵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04:0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家咸阳焉 家:定居
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受:传授
C.百姓有诣府称冤者 诣:前往
D.卒后寻亦散亡    卒:去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D.《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敢言;他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谏曰: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如此,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崇,凡有

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妾,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B.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C.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D.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和“贞观”“康熙”等都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疏”是指封建时代臣僚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有时也称“奏疏”。
C.“中国”在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有时也指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D.“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神仙的地方,它有时也象征国家或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宪宗教条而又迷信。佛法书本里写什么就相信什么,并虔诚地派人去实施礼佛之事。
B.平民事佛,迷信有加。有人甚至废业破产,想到用火烧头顶、手臂而求供养佛骨的。
C.韩愈上疏,主因有一:韩愈素不喜佛,闻知国中上下要行礼佛之事,就借机上疏劝谏。
D.朝廷中多人同情韩愈:裴度崔群乞稍赐宽容,国戚诸贵以罪愈太重,愈终未加极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2)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

同类题3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则官无旷,民乐业矣。”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悌,指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悌”同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指兄长爱护弟弟。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同于《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中“庠序”,不同于“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C.“垂拱”是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不同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之“垂拱” 。
D.“以之临人”中的“人”,指民,是避讳的说法,与《阿房宫赋》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人”的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B.韦嗣立出身官宦,受父赞赏。其父曾在武后前褒美他忠诚且孝顺,后来,武后在他的建议下让韦嗣立接替了兄长的职位。
C.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倡重视儒学。
D.韦嗣立蒙受皇恩,仕途跌宕。皇帝特地下诏让他附于韦后家族谱,对他照顾优渥,不过,在韦后失败后,也差点因此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
(2)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
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侍郎”初为宫廷近侍,隋唐以后,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中的侍中和侍郎是一样的。
C.“春秋”既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孔子修《春秋》所用的笔法是“笔”和“削”,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D.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