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李靖破突厥,苏定方开西域,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闭营而困诸葛,俱为上策。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机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随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列传》,本文是魏元忠给皇帝的奏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B.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C.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D.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当时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B.魏武,指魏武帝曹操,曹操去世后庙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C.抽擢,选取提拔的意思,“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时的专用术语,常特指提升官职。
D.阃外,指京城以外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认为,君王要治理好国家,成就一番伟业,一定要重视策略谋划,这就需要挑选并依靠具备雄才大略的俊杰英才。
B.段孝玄认为将领掌握重兵,如同人托着一盘水,倾覆只在一瞬间,贵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周亚夫、司马懿抗敌取胜便是很好的例子。
C.魏元忠反对朝廷多选用将门子弟的做法,主张任人唯能,因为没有才略的人,即使竭尽全力、忠心耿耿,也避免不了失败。
D.董仲舒认为处理政务如同弹琴,要善于调校、更换琴弦。魏元忠据此建议:危难之时,要唯才是举,破格提拔卓越的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⑵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04:0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行冲,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连之后也。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纳言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九迁至陕州刺史,兼陇右、关内两道按察使,未行,拜太常少卿。 
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
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俄又固辞刑狱之官,求为散职。七年,复转左散骑常侍。九迁国子祭酒,月余,拜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累封常山郡公。
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B.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C.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D.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的“出”“迁”“转”都表示官职变动, “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原来官位。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表示官员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元行冲博学多识,品行耿直不阿。他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在史学上有一定的成就。他深入探究,认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后来改姓司马,是为了应合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牛跟在马后面的图像。
C.元行冲为官公正无私。当时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并有十多人受牵连。元行冲查明事实,了解案情,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为学著述颇有成就。他接受帝命为魏征所注的《类礼》撰写《义疏》,但《义疏》却因张说的反对而未能被颁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2)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同类题2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小题2】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名有字。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的。名与字之间有一定联系,韩愈的名和字之间是“意义相反”的关系。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因此而知名于当世。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孟郊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乂,字德源。史官吴兢之外孙,以外舍富坟史,幼便记览不倦。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长。其父在集贤时,以兵乱之后,图籍溷杂,乃白执政,请携乂入院,令整比之。乂编次逾年,于乱中勒成部帙,得二万余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转右拾遗,充史馆修撰。十三年,以故河中节度使张茂昭弟光禄少卿同正茂宗尚义章公主,茂宗方居母丧,有诏起复云麾将军成礼。诏下,乂上疏谏曰:“从古已来,未有驸马起复尚主者。既乖典礼,且违人情,切恐不可。”上令中使宣谕云: “茂宗母临亡有请,重违其心。”乂又拜疏,辞逾激切。俄而韦彤、裴堪谏疏继入,上不悦,促令奉行前诏,然上心颇重乂。上尝登凌烟阁,见左壁颓剥,文字残缺,命录之以问宰臣。宰臣遽受宣,无以对;即令召乂至,对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 即于御前口诵,不失一字。上叹曰:“虞世南暗写《列女传》,无以加也。”时集贤学士甚众,会诏问神策军建置之由。相府讨求,不知所出,乃访于乂。乂征引根源,事甚详悉,宰臣高郢、郑珣瑜相对曰:“集贤有人矣!”翌日,诏兼判集贤院事。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本名武,因宪宗召对,奏曰,“陛下已诛群寇,偃武修文,臣名于义未允,请改名乂。”时帝方用兵两河,乂亦因此讽谕耳。乂居史任二十年,所著《大唐宰辅录》七十卷、《凌烟阁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四十卷。长庆元年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选自《旧唐书·蒋乂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B.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C.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D.乂性朴直,不能事人/或遇权臣专政/辄数岁不迁官/而好学不倦/老而弥笃/旁通百家尤精/历代沿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坦
A.集贤:文中指集贤殿书院,官署名。唐开元年间由丽正修书院改名而来.掌刊辑经籍、征求隐逸等事。
B.右拾遗:唐代史官名。武则天在位时,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主管记载皇帝言行。
C.赠:指古代皇帝賜给去世官员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另外,还有賜予官员亲属、祖先以爵位名号的。
D.礼部尚书:礼部的长官。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学校、科挙、接待外宾等事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乂熟读典籍,他小时候在外祖父家读了很多古籍,长大后又跟随父亲进人藏书丰富的集贤院学习。
B.蒋乂敢于直言。皇帝要正居丧的张茂宗与义章公主成婚.他两次上书反对,言辞激烈。
C.蒋乂学识渊博。集贤院人才济济,却没有人能说出神策军建置的由来.而蒋乂却能详细地说出来。
D.蒋乂关心国事。他长期担任史职,借自己改名的机会,委婉地劝诫皇帝偃武修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乂编次逾年,于乱中勒成部帙,得二万余卷。
(2)从古已来,未有驸马起复尚主者。既乖典礼,且违人情,切恐不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存信,本姓张,父君政,回鹘部人也。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初为献祖亲信,从武皇入关平贼,始补军职,赐姓名。大顺中,累迁至马步都校,与李存孝击张浚军于平阳。时存孝骁勇冠绝,军中皆下之,惟存信与争功,由是相恶,有同水火。及平定潞州,存孝以功望领节度,既而康君立授旄钺,存孝怒,大剽潞民, 烧邑屋,疑存信摈己故也。明年,存孝得邢、洺,武皇与之节钺。存孝虑存信离间,欲立大功以胜之,屡请兵于武皇,请兼并镇、冀,存信间之,不时许。 大顺二年,武皇大举略地山东,以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校,存孝闻之怒,武皇令存质代之,存孝乃谋叛。既诛,以存信为蕃汉都校。从讨李匡俦,降赫连铎、白义诚, 以功检校右仆射,从入关讨王行瑜,加检校司空,领郴州刺史。

乾宁三年,兗、郓乞师于武皇,武皇遣存信营于莘县,与硃瑄合势以抗梁人。 梁患之,遣使谍罗宏信。存信戢兵无法,稍侵魏之刍牧,宏信怒,翻然结于梁祖,乃出兵三万以攻存信。存信 敛众而退,为魏人所薄,委弃辎重,退保洺州,军士丧失者十二三。武皇怒,大出师攻魏博,屠陷诸邑。五月,存信军于洹水,汴将葛从周、氏叔琮来援魏人,存信与铁林都将落落遇汴人于洹水南,汴人为陷马坎以待之,存信战败,落落被擒。自光化已后,存信多称病,武皇以兵柄授李嗣昭,以存信为右校而已。天复二年十月,以疾卒于晋阳,时四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
B.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
C.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善战\识兵势\
D.大中初\随怀化郡王李思忠内附\因家云中之合罗川\存信通黠多数\会四夷语\别六蕃\书吾战\识兵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名,古代君主对下的奖励行为,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皆有之。受赐者通常是大臣或后妃。大臣所赐姓氏以君主所姓的“国姓”最为常见。
B.授旄钺,授予白旄和黄钺。白旄指古代的一种军旗,黄钺是指以黄念为饰的斧。授旄钺借指被授予军权。
C.祖,即太祖,梁祖即梁太祖朱温。太祖是朱温死后后人尊称的庙号。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被尊称为太祖。
D.辎重,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小题3】下列对原文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信本来是少数民族,姓张。后来跟着武皇入关平贼后,被赐姓李。
B.李存孝为了在战功上压制李存信,主动请兵兼并镇、冀,但是因为李存信从中阻拦,没被允许。
C.因李存信军纪不严,屡次劫掠魏博居民,激怒了罗宏信,最终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
D.从光化年后,因李存信常常生病,武皇就把兵权授予李嗣昭,李存信不再受到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存信与争功,由是相恶,有同水火
(2)宏信怒,翻然结于梁祖,乃出兵三万以攻存信